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原始佛教的教理 『四聖諦』『八正道』 和『十二因緣觀』

四聖諦

  釋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之後在遊行說法期間,屢屢闡述,至涅槃之際,詢問弟子,由此看來,四聖諦實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等四法。諦是真實不虛之意,此諦為聖者所知,故名四聖諦。

  『四聖諦』括盡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為因,苦為果,是迷界的因果;道為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釋尊說法,先說苦,後說集,欲使眾生,先厭倦於諸苦的逼迫,追溯諸苦的由來乃聚集招感,使眾生知苦而斷集;先說滅、後說道,乃欲使眾生,先欣樂於清淨安樂的滅,追溯滅的原因出自於道的修習,眾生修道而證滅。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是也!

  關於苦諦,已如前面所述,然而,世間之苦,並非偶然而有,致此苦之原因,皆由集之招感。

  集是招聚的意思,舊譯作「習」,有修習,薰習之意。集以業為因,以煩惱為緣,業有身、語、意三業,煩惱有貪、瞋、癡,慢,疑,見,六大煩惱,其中見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十種煩惱,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煩惱而迷於事、迷於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則易使身、語、意作不善之業,有惑與業,故有三界輪迴的苦果。這苦、集二諦,是迷界的因果,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評判與觀察。

  滅是苦滅無餘的意思。滅以已離輪轉生死為相,這是說人們所有的貪愛,永斷無餘,無染無著,寂靜隱沒,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滅無,而是捨離種種積集,滅卻一切痛苦,解脫三界生死苦惱的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

  涅槃境界,是由修道而證得。道是通行的意思,隨順此道而修,能遠離輪轉生死而進入涅槃。此道,是為履中道而求解脫,故名中道,亦曰正道。佛轉法輪時,說法八正道,至入涅槃之際,又增為三十七道品,這是廣略之分,內義無別。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內容如下。

『八正道』

  不邪謂之正,通達無阻謂之道。正道者,可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一)、正見:是正確的見解。世間正見,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見,明達苦、集、滅、道四諦理,不為俗見、惑見所惑。

  (二)、正思維:一般人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見四諦理。當以無漏智慧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三)、正語:以正當的言語修持口業,離諸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

  (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謂之正業。人起心動意,無非造業。修道,須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瞋、癡,即為正業。

  (五)、正命:命謂賴以生活的生計,修道者當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而以正當職業謀生。

  (六)、正精進:往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進,稱正精進。得正精進者,不從事於徒苦心身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從心起,心不離道,惟念真如實相,功德相好,故稱正念。如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的禪定,謂之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歸納於戒定慧三無漏學。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為戒學;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修八正道,為滅諦之因,可達於涅槃。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前面介紹的只是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尚有後半還滅門未介紹出來。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所述,謂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斷絕生死流轉,須於還滅門中覺悟。既知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皆起於一念無明,然無明性空,無常無我,如是觀之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修道者出三界的因緣。

  『十二因緣』和『四聖諦』,皆是以三法印為基礎,說明宇宙人生的緣起,和世出世間雙重因果。『十二因緣』可攝入『四聖諦』中,即過去的無明、行二因,和現在的愛、取、有三因,皆是集諦,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果,和未來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諦。若行者感於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無明滅而至老死滅,便是滅、道二諦了。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