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物不二的緣生觀
我們由五蘊世間說到萬法因緣生,由萬法因緣生說到萬有因果律。歸根究底,佛教的世界觀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佛教的世界觀,在本質上即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五蘊世間,即所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為名色中的識,名色為識中的名色。
在生成上說,即非機械論,亦非目的論,而是因果相續,主從相關,重重牽引,互依互有;自果上言是「因緣所生法」,自因上言是「萬法因緣生」的因緣和合而有的世界。
在宇宙萬有運行法則上說,既無上帝主宰,亦無鬼神支配,而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業因不滅,自業自受的萬有因果律。
最後歸納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可名之為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直接從認識論出發的緣生觀。
五、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種。有情世間名為正報,是由業因所感得的正果。有情,即指有情識的眾生的肉體和精神而言。器世間,又名依報,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
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六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生存於欲、色、無色三界之中。
所謂欲界,是此界眾生有睡眠,飲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則無此三欲,惟有殊勝的形色。無色界不獨無三欲,且無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佛經上說,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總名為一須彌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並非一個,而是遍存虛空。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因為其中重疊了三個千數,所以稱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個,而是無量無數並存於宇宙空間。所以佛經中常說「十方微塵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於近代天文學的發達,證明了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勝計,由此可知佛經所說,並非是揣測之辭了。
世界,在空間上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在時間說,溯之無始,追之無終。但在因果法則上說,因前復有因,果後復有果,因果無始終,時間無始終。但於另一方面說,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因此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但成住壞空是無盡循環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
成劫是世界組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眾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的時期。崩潰之後,再入成劫,周而復始,延續無窮。
劫是梵語,華譯為長時。上述世界成住壞空,一週期是一大劫,大劫之下為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一劫含有十二小劫。一小劫的時間,是人壽由最高數八萬四千歲,減至最低數十歲,再由最低數增至最高數,增減之量是每百年一歲,這樣一增一減所需的時間,即為一小劫。
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眾生,悉依因果法則而生而有,而變而滅,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世界。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