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原始佛教的教理『三法印』

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聖諦』和『十二因緣』。這裏先自小乘佛法的『三法印』說起:

三法印

  三法印,是釋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觀察出的現實真理,這真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小乘經典中,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來衡量。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生住異滅,剎那不住。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這一切,均屬無常。

  釋迦世尊於過去因中修行時,帝釋化為羅剎,對釋迦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請說全偈,帝釋曰:『我以人為食,汝能捨身食我,我則為說。』釋迦許之,帝釋復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釋迦聞竟,乃攀登高樹,自投於地。此時羅剎復現為帝釋,自下抱之,頂禮讚歎。

  何以釋迦尊者為此半偈竟捨身以求?實因這十六個字括盡了世出、世間的一切真理。前半偈是有漏的世間法;後半偈是無漏的出世間法。

  宇宙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是因緣所生,自不免有流遷變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世間的時序流轉,宇宙的成住壞空,這一切都脫不出無常的範圍。

  曹孟德短歌行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滅無常。

  杜子美離亂詩云:「時難年饑世業空,兄弟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骨肉流離,是聚散無常。

  李太白越中覽古云:「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由宮女如花到鷓鴣亂飛是世事無常。

  劉禹錫烏衣巷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榭燕子,入百姓家,是繁華無常。

  再如: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是青春無常。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人事無常。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戎樓空。」是盛衰無常。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是時序無常。

  總之,因緣所生法,生滅代謝,遷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世間真相,本來如此。

  無常,不僅只是詩詞裏的句子,以科學立場而言,由微塵至世界,由地球至銀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轉變遷。就人來說,在生理上,毛髮指甲的代謝,血液淋巴的循環,是一刻不停的。時時刻刻有老的細胞死亡,時時刻刻有新的細胞產生,在這不停的生滅變化中,使一個人自幼小成長壯大,壯年者日漸衰老,衰老者終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剎那,不得停止。這顆妄心,終日聞因緣攀境,所攀的境,轉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放映機中的膠片不停的轉,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動,前影將逝,後影即顯,後影將逝,再後的影子即接。銀幕上一旦出現空白,表示故事告終;心理活動一旦停止,這一期的生命也就此結束。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佛法中的無常,只是變滅,而不是斷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而這種生滅代謝,相續不停的情況,就是人生和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真理。

  其次再說無我。世間萬法,自時間上看,生住異滅,剎那不息,找不出永恆和常住;自空間上看,因緣所生法,賴眾緣和合而有,無真實之萬物,亦無真實之我。

  在佛法上說,所謂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自科學上說,人由碳、氮、氫、氧、硫等十五種元素構成。但不論是四大、五蘊、或十五種元素的結合,大體說來,所謂我,不外精神、肉體兩部分。人所執著的,是以這個精神肉體所結合的假相為我。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在這個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還是肉體是我?如果肉體是我,那麼是頭是我,還是腳是我?是肝是我,還是肺是我?若說人的主宰是心(在生理學上,心臟只是循環系統中的壓卸血液的器官),那麼摘除了頭顱、四肢後還成不成為我?若說人的主宰是腦(醫學上,大腦司記憶、想像、思考、判斷。神經司傳導。然自佛學眼光視之,肉體之腦與神經,有如燈泡電線,只是工具,若無生死流轉的根本「識」之主宰,則猶如電泡電線未通電流,是不能發生作用的。)那麼截去四肢和軀幹還成不成為我?

  如果說肉體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麼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轉變無常。究竟喜時是我?怒時是我?笑時是我?哭時是我?

  在人體生理方面,因為新陳代謝的緣故,紅血球細胞的壽命只有數星期,一般細胞幾個月,毛髮指甲的代謝更為明顯。如此看來,三十歲的我,全然不是三歲時的我。在心理方面,年輕時的我坦白誠懇,熱情慷慨;年老時的我自私慳吝,冷漠保守。如此看來,究竟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還是冷漠慳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真如佛性為妄想執著所掩蓋,誤執著這個五蘊假合之相為我。而此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於四大五蘊之中求我,終究了不可得。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譯為圓寂,亦譯為滅。大乘義章云:「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譯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

  眾生以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所以我執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

  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宇宙人生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是以空為根據而有的緣起觀。三法印也是以空為基礎。

  那麼,空到底作何解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