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佛法的世界觀:解答(二)

二、萬法因緣生

  佛陀住世之時,曾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這時有兩個修習外道的沙門,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智慧超群,名望很高。一天,舍利弗途遇世尊弟子馬勝比丘。他見馬勝比丘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中頗為敬羨,便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馬勝比丘說,「我師釋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比。我年紀幼稚,受學日淺,尚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舍利弗一再要求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點概要。」馬勝比丘說偈道:「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連一同皈依佛陀。

  何以舍利弗聽了「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就捨己所學而皈依世尊呢?因為這兩句話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稱號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聽聞之下,立即開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的生成與壞滅,皆由於「因緣」二字。因與緣,佛法上不曾有嚴格的分界說。相對而言,因約指特性說,緣約指力用說。因指一件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則為輔助條件。因緣二字,若用現代語言來說,約相當於條件或關係兩個名詞。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都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係。凡能使一件事物生滅,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條件或關係,稱為此事物的因緣。

  阿含經中對因緣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都是相對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有同時、異時兩種現象,異時的依存,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時的依存,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是主而彼是從。前者是縱的時間,後者是橫的空間。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因因無始;果後復有果,果果無終。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復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從旁復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和種種牽引的主從關係,而織構成這個互相依存,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係,或同時的主從關係,其根本條件,皆不出五蘊。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眾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剎那不住;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