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論:唯物論者的宇宙觀,肯定宇宙間最基本的東西,只是物質,除去物質,則無所謂世界。進而言之,人亦為物質。該派學者以為,人若去掉心臟或大腦,即不能思想,因此認為思想必依存於物質。所以人死之後,肉體死亡,精神亦隨之消亡。故不承認宇宙間有所謂精神的存在。學者認為宇宙間任何一種活動,都是物質的活動。所謂因果、條理、時間、空間等等,亦涵蓋若干物理的特性,人們不能憑空創造出一條物理學定律。依此而言,自然界之原理,不依存於人,而是獨立存在。學者同時認為人有感覺,如同物有重量及延展性一樣。感覺增長到比較複雜的程度時,即產生觀念。觀念複雜後,始有反省。因有此反省,由此可見人有心靈;然而心靈為物質所產生。唯物論者證明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有三種論據:一、精神為物質的屬性。二、精神為物質的產物。三、精神為物質之一。
二、唯心論:亦稱:觀念論。此派學者以精神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來。此種精神作用,在於人以觀念為表現,在於物以力為表現。人有觀念亦如物有力。人類能瞭解宇宙,因持其最實在的觀念。精神既有如此的意義,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發展而成的。有物就有精神,精神為物體得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自具有條理性。我們宇宙的一切,亦因各有精神,各有條理,故能相扶持協調,毫無混亂。
三、心物二元論:此派學者主張,宇宙根本上是有心物二重相異的性質。心與物在宇宙內各有其不相涉的二重性,心與物根本不能合併或附屬,其本身上即為實體。此派學者將心物關係轉變為身心關係,將思想與物質視為各循不同過程,身心與物質只是結合,並未合併。
四、多元論:與一元論相反,認為宇宙構成要素,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因為宇宙萬象的本體是多個,宇宙間才有許多的現象。此不同的現象有不同的根源,並非所有現象均由某一根源所演變。
以上就宇宙本體的性質而言,有唯物、唯心、二元、多元不等。至於宇宙本體的生成也有機械論、目地論、調和派、超越派等諸多說法。然以上學說,各有缺點。宇宙本體的性質,若說是唯物,則生命的創造、精神的作用、能力的轉變,單純用物質解釋是不夠的。若說唯心,那麼物質的存在亦是事實,精神是不能創造物質的。二元論者謂心物各有不相涉的特性,但精神不能離開肉體而獨立活動。多元論者認為宇宙要素是多非一,此與宇宙根本統一性相矛盾。至於解釋宇宙生成演變的機械論、目的論、調和派、超越派,亦各有其長短,不能給予我們一個圓滿的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