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輪迴

輪迴梵語संसार Saṃsāra),理論發展於佛教,一般認為這些思想來自東方。但在歐洲亦有輪迴觀念,即古希臘哲學,例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和德魯伊教。

以佛教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對世間無常的真相無所了知、或因為對生命的實相不明瞭的無明,而產生種種導致不斷生死的煩惱未能斷盡,便輾轉生死於三界五趣之中,或稱在六道中如車輪一樣地旋轉,即「六道輪迴」,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否則無有脫出之期。由於佛教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中共通的法即是解脫道的智慧與修證道理來看,一世又一世不斷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眾生,一旦死去的有情身心,便已壞滅而不復存在於世間,一定有一個能夠串連三世輪迴的生生滅滅的不滅的真實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輪迴觀中,但不涉及靈魂之說,因為佛教認為一般人所謂的靈魂仍然是有情五蘊身,仍是會有壽命期限的、終究會壞滅死去的、是無常的。

參考資料:

□著名的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攝製了關於探索輪迴的紀錄片《前生往世》(PAST LIVES)
http://youtu.be/opUDi9TxpiU

□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8%BD%AE%E5%9B%9E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靜坐入門

「禪定靜坐」帶給人們不僅僅享有內在禪定的喜悅,更對外在的行為儀止有莫大的助益,而最重要的是禪定靜坐必須親身力行,不可只是依賴書籍而妄求證入法身境界。如能精進修習,不僅得以鬆弛緊張忙碌的心情,平和煩躁的情緒,促進思慮敏捷周詳,增進智慧能力,並有端莊高雅的行為舉止,健康的身體及健全的心理;更進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人謙虛忍讓,誠實有信,如此個人的修習必使每個家庭和樂幸福,團結一致,道德慈悲心的胸襟,更促威社會的和諧及國家的安定。

誠摯邀請各界十方大德能撥冗前往,以探內在心靈喜悅的真正泉源,使我們的身體及心理,經由靜坐修行而更加的健康純淨,並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的完美圓滿。

〈一〉先頂禮佛、法、僧三寶,然後跪在佛像前,受持五戒〈或八戒,隨個人發心〉,並認真地持守戒條。

〈二〉收攝意念,回想這一生當中,自己所做過的功德善行,讓心情愉快舒暢。任何做了、看了、聽了、或回想了會造成心情不安的事情,都應該避免。

〈三〉盤腿靜坐,把右腳盤放在左腳上,右手手掌疊放在左手手掌上。右手的食指抵住左手的拇指,然後平放在腿上。輕輕閉上眼睛,讓上下眼皮剛好合起來,但不至於緊閉的程度。身體坐正,保持清醒的正念。

〈四〉以水晶球作為內心意念的目標,想像水晶球圓淨透明,好像雕琢後的金剛鑽石那樣晶瑩明亮,完美無瑕,大小如眼睛裡的黑眼珠一般。水晶球透明的本質,令人感覺冰涼舒暢。億想把水晶球放在身體的中心第七點,水晶球就是定心所緣念的目標。其次,定心所用的修法是念佛隨順行,即內心默念「三瑪阿羅漢」這句佛號,這兩種定心法要同時並行。

當清澈的水晶球顯現之後,就可以停止默念佛號,專注一心,把正念放在水晶球的中心。如果水晶球顯現在其他地方,如:在眼頭、或在面前、或在肚子前方……,應當護持、引導著心,慢慢把心移來止歇在身體的中心點,不要用免強逼迫的方法。讓心持續止歇於水晶球的中心,水晶球會越來越光明晶瑩,而且能隨心所欲地變現大小。

當心安住於中心點時,顯現出來的定心目標會非常清楚,好像琢磨後的水晶球,清澈無瑕,光明殊勝使得心眼清涼,大小如蛋黃一般,或更大成為直徑一張手〈二十五公分〉大小的光球。當心更加安住的時候,將有更亮的光明環繞此光球,並能清楚看見在光球中心有針尖般的光點。這個光球是法光球的一種,稱為初道光球,因為它是我們修證道果涅槃得起點,所以我們要細心地勤加維護,保持著這樣的心境,直到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刻都能見到這樣的光明,如此才算找到了真正的依靠。

注意事項:

一、不要用力,不施加一切壓力。例如:避免緊閉眼皮或擠壓眼球附近的肌肉,避免緊繃手避禍胸部的肌肉,全身必須充分放鬆,因為不論身體哪個部位用力,都會使心離開中心點,而去注意繃緊的那個部位。

二、不要存著想見的心理,保持心情平和的中道,護持正念,時時不忘憶念定心的目標及默念佛號。不必擔心何時才能見到光球,時候到了它會自然顯現出來,譬如日出日落等自然現象,是無法催促加速的。

三、不必觀察呼吸的出入,入法身門靜坐法屬於光明遍處定,即是以憶念光明來作為定心的最初基礎。定心所緣念的光球顯現之後,才進一步修行毗婆舍那觀法(vipassana),所以不需要觀察呼吸的出入。

四、離坐之後,心仍然繼續保持在身體的中心點,不論身體處在何種姿態:行、住、坐、臥時時令心安住於身體的中心點,不使心轉移到其他地方。專心默念佛號,同時億想清澈的水晶球,雙管齊下,一直保持下去。

五、內心現出的任何影像,都移來放置於身體的中心點,如果影像消失,亦不需尋找,繼續默念佛號,護持寧靜的心情,心止歇安住之後,光明自然會再顯現出來。

參考資料:

http://dhammakaya.org.hk/docs/?p=11


修習禪定之益處

(一)個人方面

甲 ) 心理方面

改善心理品質:真善美之心靈,明朗,淨潔,純真,穩定,沉著,輕 爽之心境,增進智慧及記憶力。

增進心理能力:思慮敏捷正確,唯善而念。

乙 ) 促進儀表方面

有端莊的儀表風采,舉止文雅輕便敏捷,容光煥發。

情緒穩定,莊重,沉著,自信。

有良好的公共關係,為人處世符合時務。

不易瞋恚,為人可親,對眾人有慈悲心。

丙 ) 日常生活方面

有助於鬆弛緊張。

促進工作與求學效率。

促進身體健康,身與心本息息相關,若心理健全,就對

疾病備有抵抗力。

丁) 道德品行方面

必是正見者,相信因果論,守護諸根,解脫魔羅。行為

端正,心地善良,使言行趨善。知足寡欲,愛好平靜,

忍耐力極佳。有慈善心,重公輕私。

必是正見敬仰者,謙虛忍讓。

(二)對家庭

甲)使家庭和氣幸福,因每成員有見於修行之益處,每人堅持戒律,以佛法治家 ,敬老慈幼,團結一致。

乙)使家庭興隆,每成員各司其職而不誤,意志堅定,同心合力,每逢挫折,迎刃而解。

(三)對國家和社會

甲)使社會安定:去除刑事案件及社會紛爭問題,無論是奸淫,盜竊,貪污舞弊,造因於人心缺少道德。心地不堅者,易受外界誘惑煩惱而動搖,然而修習禪定者,必意志堅強,道德心高,若社會每成員皆修習禪定,培養堅強意志,這些問題就無法發生,社會必趨安康和樂。

乙)產生紀律秩序與促成節約。一位時常以禪定來訓練心智者,心中充滿著真善美,自然而然地愛好紀律秩序,愛好清潔,遵守法律規章。因此國家城市潔淨可居,由於沒有草率之市民隨地拋棄垃圾,越馬路也遵守斑馬線而過等等。使國家不必浪費經費及人力來處理不守法律者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丙)促使社會繁榮進步。當社會成員具有健康之心理,愛進步,愛護公務,每當有惡徒對社會居心不良,挑撥離間,製造分裂,必不得逞,因社會成員都具有堅定意志,講理由,慕愛清靜。

(四)對宗教

甲)使正確地了解佛教與其恩澤,進而體證修習止觀禪定,並不是荒誕不經,而唯有此路才能解脫苦海得證涅槃果。

乙)促使對三寶產生更堅定之崇敬,成為佛們之護法者,進而推廣更正確地佈教,弘法,修行之主力。

丙)延讀佛慧命,宏揚佛法。一旦信徒還持戒修行,佛教必依然昌盛不遜。

丁)成為擁護喜助佛法者,當體證修行之益處後,必勤勸親友共同布施,持戒及修習止觀禪定。

參考資料:

http://dhammakaya.org.hk/docs/?p=11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原始佛教的教理 『四聖諦』『八正道』 和『十二因緣觀』

四聖諦

  釋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之後在遊行說法期間,屢屢闡述,至涅槃之際,詢問弟子,由此看來,四聖諦實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等四法。諦是真實不虛之意,此諦為聖者所知,故名四聖諦。

  『四聖諦』括盡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為因,苦為果,是迷界的因果;道為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釋尊說法,先說苦,後說集,欲使眾生,先厭倦於諸苦的逼迫,追溯諸苦的由來乃聚集招感,使眾生知苦而斷集;先說滅、後說道,乃欲使眾生,先欣樂於清淨安樂的滅,追溯滅的原因出自於道的修習,眾生修道而證滅。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是也!

  關於苦諦,已如前面所述,然而,世間之苦,並非偶然而有,致此苦之原因,皆由集之招感。

  集是招聚的意思,舊譯作「習」,有修習,薰習之意。集以業為因,以煩惱為緣,業有身、語、意三業,煩惱有貪、瞋、癡,慢,疑,見,六大煩惱,其中見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十種煩惱,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煩惱而迷於事、迷於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則易使身、語、意作不善之業,有惑與業,故有三界輪迴的苦果。這苦、集二諦,是迷界的因果,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評判與觀察。

  滅是苦滅無餘的意思。滅以已離輪轉生死為相,這是說人們所有的貪愛,永斷無餘,無染無著,寂靜隱沒,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滅無,而是捨離種種積集,滅卻一切痛苦,解脫三界生死苦惱的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

  涅槃境界,是由修道而證得。道是通行的意思,隨順此道而修,能遠離輪轉生死而進入涅槃。此道,是為履中道而求解脫,故名中道,亦曰正道。佛轉法輪時,說法八正道,至入涅槃之際,又增為三十七道品,這是廣略之分,內義無別。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內容如下。

『八正道』

  不邪謂之正,通達無阻謂之道。正道者,可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一)、正見:是正確的見解。世間正見,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見,明達苦、集、滅、道四諦理,不為俗見、惑見所惑。

  (二)、正思維:一般人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見四諦理。當以無漏智慧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三)、正語:以正當的言語修持口業,離諸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

  (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謂之正業。人起心動意,無非造業。修道,須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瞋、癡,即為正業。

  (五)、正命:命謂賴以生活的生計,修道者當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而以正當職業謀生。

  (六)、正精進:往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進,稱正精進。得正精進者,不從事於徒苦心身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從心起,心不離道,惟念真如實相,功德相好,故稱正念。如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的禪定,謂之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歸納於戒定慧三無漏學。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為戒學;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修八正道,為滅諦之因,可達於涅槃。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前面介紹的只是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尚有後半還滅門未介紹出來。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所述,謂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斷絕生死流轉,須於還滅門中覺悟。既知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皆起於一念無明,然無明性空,無常無我,如是觀之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修道者出三界的因緣。

  『十二因緣』和『四聖諦』,皆是以三法印為基礎,說明宇宙人生的緣起,和世出世間雙重因果。『十二因緣』可攝入『四聖諦』中,即過去的無明、行二因,和現在的愛、取、有三因,皆是集諦,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果,和未來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諦。若行者感於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無明滅而至老死滅,便是滅、道二諦了。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原始佛教的教理『空與苦』

空與苦

  社會上,許多人都會說幾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經上的術語,甚而有些人以這些術語嘲諷佛教,但是若問什麼是四大?什麼是色?什麼是空?恐怕多數人答覆不出來。

  不錯,佛教講空。但佛教的空,非空無所有。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關於五蘊,本文中屢屢談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約相當於物質,受、想、行、識則屬於精神。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在其生後滅前,不過是因緣和合下一時所有的幻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冊書而言,書是眾緣和合,集合作者、出版者、製紙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未來有一天,書破損散失、或火焚成灰、或水溺成槳,即是緣盡而滅。在生後滅前期間,亦不過是一時「假有」,何以說呢?因為所謂書,無非是個印有字跡的紙本子,若沒有了紙和裝訂的線,還有書的實體可言嗎?

  進一步說,紙和線亦非實體,若除去了紙和線中的植物纖維,何嘗有紙和線的實體?所謂書、紙、線,甚至於纖維者,無非都是假名而已。大智度論上有關於假名的比喻說:「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為國,巷里市陌廬館宮殿名之為都……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旅館道陌因緣名字更無都名……。」

  因此看來,所謂國者、都者,亦係假名,何有實體?佛經上有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偈中,指出了佛法上對萬物的假、空、中,三觀。所謂國、都、書、紙,都是假名,稱為假觀。國、都、書、紙,皆以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皆曰空,這是空觀。但國、都、書、紙,性雖然空,相卻實有,所以稱名為國、都、書、紙,這是中觀。

  領會了佛法上的假、空、中,三觀的意義,即知佛法上說的空,不是沒有,而是教我們不要執著。破除了我執和法執,自然就可以達到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境界。

  佛經中,除了說空外,還常說到苦。世界上有那些苦呢?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義為堪忍,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裏,充滿了眾苦和煩惱,生活於這個世界裏的眾生,必須安於十惡,忍受三毒及諸痛苦煩惱,才可生存下去。

  事實上,三界眾生,所受無非是苦,但因習以為常,不被察覺。有時反以苦為樂,生趣盎然。

  苦的種類甚多,大智度論上說:「四百四種病是為身苦,心苦者憂愁瞋怖嫉,疑如是等,是為心苦。二苦和合是為內苦。外苦有二種:一者王者勝己惡賊師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風雨寒熱雷電礔礪等;是二種苦名為外受。」

  人生之苦說的最具體的,是涅槃經上所說的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類苦,分述如下: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陰道,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被外界冷熱的空氣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來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即使天賦過人、養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勞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到雞皮鶴發,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衰老的痛苦?

  (三)病苦:人自呱呱墜地之日起,就與疾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病,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發現,如小兒麻痹症、癌症、愛滋病等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退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導致精神緊張、焦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症、躁鬱症等心理上的疾病,豈是藥物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捱受痛苦,短時間還好受,若長年纏綿病榻,終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不過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驅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留下千古笑柄;道家方士的燒汞煉丹,到底仙道無憑。此宗教在邏輯上最大的錯誤,就是永生問題。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哪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需墮落,不出六道輪迴。

  既然如此,死也就不足為奇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壯志,因之世間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裏綜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妻稚子,環繞榻前,生離死別,淒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此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行,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行,違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顯現,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途,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死別,乃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殤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而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雖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生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婦,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人,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聚會一起。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若能夠終生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冤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恨的人,愈常被安排一起活動,如影隨形,好像沒有分散的時候,這豈不使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或心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是第一個願望求得了,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出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然,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變本加厲。想陰熾盛,想像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陰而遷流不停,而有衰老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總之,娑婆世間,一切莫非是苦。然苦只是果,並非因,苦之因何在?這在『四聖諦』中有詳盡的解答。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原始佛教的教理『三法印』

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聖諦』和『十二因緣』。這裏先自小乘佛法的『三法印』說起:

三法印

  三法印,是釋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觀察出的現實真理,這真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小乘經典中,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來衡量。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生住異滅,剎那不住。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這一切,均屬無常。

  釋迦世尊於過去因中修行時,帝釋化為羅剎,對釋迦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請說全偈,帝釋曰:『我以人為食,汝能捨身食我,我則為說。』釋迦許之,帝釋復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釋迦聞竟,乃攀登高樹,自投於地。此時羅剎復現為帝釋,自下抱之,頂禮讚歎。

  何以釋迦尊者為此半偈竟捨身以求?實因這十六個字括盡了世出、世間的一切真理。前半偈是有漏的世間法;後半偈是無漏的出世間法。

  宇宙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是因緣所生,自不免有流遷變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世間的時序流轉,宇宙的成住壞空,這一切都脫不出無常的範圍。

  曹孟德短歌行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滅無常。

  杜子美離亂詩云:「時難年饑世業空,兄弟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骨肉流離,是聚散無常。

  李太白越中覽古云:「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由宮女如花到鷓鴣亂飛是世事無常。

  劉禹錫烏衣巷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榭燕子,入百姓家,是繁華無常。

  再如: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是青春無常。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人事無常。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戎樓空。」是盛衰無常。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是時序無常。

  總之,因緣所生法,生滅代謝,遷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世間真相,本來如此。

  無常,不僅只是詩詞裏的句子,以科學立場而言,由微塵至世界,由地球至銀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轉變遷。就人來說,在生理上,毛髮指甲的代謝,血液淋巴的循環,是一刻不停的。時時刻刻有老的細胞死亡,時時刻刻有新的細胞產生,在這不停的生滅變化中,使一個人自幼小成長壯大,壯年者日漸衰老,衰老者終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剎那,不得停止。這顆妄心,終日聞因緣攀境,所攀的境,轉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放映機中的膠片不停的轉,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動,前影將逝,後影即顯,後影將逝,再後的影子即接。銀幕上一旦出現空白,表示故事告終;心理活動一旦停止,這一期的生命也就此結束。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佛法中的無常,只是變滅,而不是斷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而這種生滅代謝,相續不停的情況,就是人生和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真理。

  其次再說無我。世間萬法,自時間上看,生住異滅,剎那不息,找不出永恆和常住;自空間上看,因緣所生法,賴眾緣和合而有,無真實之萬物,亦無真實之我。

  在佛法上說,所謂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自科學上說,人由碳、氮、氫、氧、硫等十五種元素構成。但不論是四大、五蘊、或十五種元素的結合,大體說來,所謂我,不外精神、肉體兩部分。人所執著的,是以這個精神肉體所結合的假相為我。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在這個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還是肉體是我?如果肉體是我,那麼是頭是我,還是腳是我?是肝是我,還是肺是我?若說人的主宰是心(在生理學上,心臟只是循環系統中的壓卸血液的器官),那麼摘除了頭顱、四肢後還成不成為我?若說人的主宰是腦(醫學上,大腦司記憶、想像、思考、判斷。神經司傳導。然自佛學眼光視之,肉體之腦與神經,有如燈泡電線,只是工具,若無生死流轉的根本「識」之主宰,則猶如電泡電線未通電流,是不能發生作用的。)那麼截去四肢和軀幹還成不成為我?

  如果說肉體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麼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轉變無常。究竟喜時是我?怒時是我?笑時是我?哭時是我?

  在人體生理方面,因為新陳代謝的緣故,紅血球細胞的壽命只有數星期,一般細胞幾個月,毛髮指甲的代謝更為明顯。如此看來,三十歲的我,全然不是三歲時的我。在心理方面,年輕時的我坦白誠懇,熱情慷慨;年老時的我自私慳吝,冷漠保守。如此看來,究竟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還是冷漠慳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真如佛性為妄想執著所掩蓋,誤執著這個五蘊假合之相為我。而此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於四大五蘊之中求我,終究了不可得。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譯為圓寂,亦譯為滅。大乘義章云:「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譯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

  眾生以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所以我執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

  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宇宙人生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是以空為根據而有的緣起觀。三法印也是以空為基礎。

  那麼,空到底作何解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小乘佛教

佛教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為權假,以出世間法為究竟。出世間法有大、小兩乘,以小乘為權假,以大乘為究竟。世間法又稱世諦,為迷情所見之世間事相,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幼,色聲香味等。然而這一切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故又稱為假諦。出世間法又稱勝諦,為聖者所見真實之理性,於假名之中,有不假者存在。不假曰真,故又稱曰真諦。

  乘是運載的意思,搭乘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可以脫離苦的此岸,到達樂的彼岸;脫離煩惱的此岸,即到達清涼的彼岸。

  至於所謂大、小乘者,概言之:

  小乘,譬如腳踏車,用以自載;大乘,譬如大汽車,自載兼以載人。

  小乘行者,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樂);大乘行者,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小乘,修觀無常行,對於宇宙萬有,只說其生滅現象;大乘,究竟觀一切法,於生滅現象外,更說明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的本體。

  小乘,修四諦、十二因緣;大乘,修六度。

  小乘,破我執,斷煩惱障;大乘,破我、法二執,斷煩惱障、所知障。

  小乘,證阿羅漢、辟支佛果;大乘,證大覺果,即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間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間法來說,有所謂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人、天二乘是世間二乘,聲聞、辟支佛、菩薩是出世三乘。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要瞭解出世間法,不能不先自世間法說起。前面,介紹了萬法因緣生的佛教世界觀,和十二緣起的佛教生命觀。但是,如此解說宇宙和人生,並非佛法的究竟,佛經中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由此可知所謂宇宙人生,只是迷情所見,所以進一步要介紹出世間法,即「覺」的境界。

  出世間法有大、小二乘,小乘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教法,所以又稱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聖諦和十二因緣。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3.php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佛法的世界觀:解答(四)及(五)

四、心物不二的緣生觀

  我們由五蘊世間說到萬法因緣生,由萬法因緣生說到萬有因果律。歸根究底,佛教的世界觀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佛教的世界觀,在本質上即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五蘊世間,即所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為名色中的識,名色為識中的名色。

  在生成上說,即非機械論,亦非目的論,而是因果相續,主從相關,重重牽引,互依互有;自果上言是「因緣所生法」,自因上言是「萬法因緣生」的因緣和合而有的世界。

  在宇宙萬有運行法則上說,既無上帝主宰,亦無鬼神支配,而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業因不滅,自業自受的萬有因果律。

  最後歸納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可名之為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直接從認識論出發的緣生觀。

五、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種。有情世間名為正報,是由業因所感得的正果。有情,即指有情識的眾生的肉體和精神而言。器世間,又名依報,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

  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六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生存於欲、色、無色三界之中。

  所謂欲界,是此界眾生有睡眠,飲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則無此三欲,惟有殊勝的形色。無色界不獨無三欲,且無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佛經上說,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總名為一須彌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並非一個,而是遍存虛空。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因為其中重疊了三個千數,所以稱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個,而是無量無數並存於宇宙空間。所以佛經中常說「十方微塵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於近代天文學的發達,證明了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勝計,由此可知佛經所說,並非是揣測之辭了。

  世界,在空間上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在時間說,溯之無始,追之無終。但在因果法則上說,因前復有因,果後復有果,因果無始終,時間無始終。但於另一方面說,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因此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但成住壞空是無盡循環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

  成劫是世界組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眾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的時期。崩潰之後,再入成劫,周而復始,延續無窮。

  劫是梵語,華譯為長時。上述世界成住壞空,一週期是一大劫,大劫之下為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一劫含有十二小劫。一小劫的時間,是人壽由最高數八萬四千歲,減至最低數十歲,再由最低數增至最高數,增減之量是每百年一歲,這樣一增一減所需的時間,即為一小劫。

  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眾生,悉依因果法則而生而有,而變而滅,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世界。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

佛法的世界觀:解答(三)

三 萬有因果律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創造,萬物的變異,也不是上帝支配。唯有假託眾緣(即是具備了該物生成或變異的各項條件)和合而生。這種由無至有的生起,就因上說,叫做緣起;就果上說,叫做緣生。所以佛法上把宇宙間存在的事事物物,叫做因緣所生法;而把事事物物的生起,叫做萬法因緣生。

  宇宙萬有,既借眾緣所生,自不免變化敗壞。所以自有情世間至器世間,自精神現象到物質現象,都是在運動流轉,生滅變化,剎那不停。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生住異滅,都是表示萬法流轉,生滅無常。但這種流轉生滅之間,是否有一規律可循呢?有,佛法上說有一項支配這宇宙萬象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就是萬有因果律。 

  所謂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結果的法則。現代科學上亦有因果律,惟科學上的因果律,只適用於物理的變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適用於心的變化,物的變化,及心物混合的變化。佛法上將此法則加以詳細嚴密的分析,根據此法則創立了三世的人生觀,更將業報輪迴等觀念聯繫起來,創立了因果善惡通三世的倫理思想。

  因果,即「因緣果報」。因是原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對造因者說是報。世出世間,由眾生以至成佛,由根身以至器界,一切生滅變異,莫不受此法則支配。

  任何事物,決不能無因而生,但有因無緣,亦不能生。例如一粒種子即因,若不經播種者把它埋入土中,再加上陽光雨露的助緣,則不會發芽生長,也就無因緣和合而形成的果報。不但事物的生成是如此,事物的變異與壞滅亦是如此。

  佛法為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曾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六因的名稱是「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五果的名稱是「增上果、同時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繫果」。因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詳述。現僅將四緣略作介紹。

  四緣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親因緣,就是主因。在心法(精神)上說,凡人之身口意的行為意念,皆名之為業。業為心法上遷流變化之因。在色法(物質)上說,如土石為山嶽的主因,種子為草木的主因。

  等無間緣只適用於心法,譬如人的妄心,念念不停,剎那生滅。前念滅時,後念已起,這種生滅相繼無間的作用,叫做等無間緣。

  所緣緣指能分別的心與所分別的相對峙時,前者以後者為所緣,此所緣的相,即為生心的助緣。

  增上緣,乃指一切心法或色法。起順違等作用,影響於因之成長者。在色法上講,只要有親因及增上二緣便能生果。但在心法及心色混合法中,則須四緣具備,方能生果。

  由上所述,可知因果律上的三個原則。一是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因有緣則必然生果。二是事待理成。萬法生滅,固有因果,但因果中尚有普遍的理性。某因必生某果,原為必然理則,例如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滅,都是自然的理則。三是有依空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理則,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而成立。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的,最初都是不存在的。凡是(有),必須依空而立。

  因果律上尚有幾點值得注意的,一是因果律中無第一因,亦無最後果。因前復有因,推之無始;果後復有果,引之無終。譬如父為子之因,父復有父,父父無始;子為父之果,子復有子,子子無終。二是因果律中的因與果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譬如棉紗是棉布的因,卻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紗的果卻是衣服的因。由甲因產生了乙果,當然乙為甲之果。若由乙又產生了丙果,則乙為丙之因。三是因果通三世。三世並不是指人的前生今生來生,而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因不自滅,不論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四是因果本質為一。能生之因,必為所生之果;能生之果,必為所生之因。自色法上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豆種長不出瓜秧,瓜種亦長不出豆苗。自心法上說,自作因,自受果。善因不生惡果,惡果不由善因,絲毫不能假借。

  佛經上有一偈說明因果上的幾點原則:「假使千百劫,所作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偈說明了一、業因不滅。二、不論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三、自作業,自受果。

  在宇宙萬有之中,物與物的因果易較明瞭。例如金屬熱漲冷縮,冷熱是因,縮漲是果。物與心的因果部分尚易瞭解。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飽暖則身心舒適,饑寒則生理痛苦,而心與物質的因果不易證知。然以心為因而影響物質的,亦不乏成例。如李廣射虎,箭入沒羽,近視始知其為石,再射則不入,這是精神影響物質的例子。而最難瞭解者,是心法上的因果。起心動念,皆為業因種子。此業種分善惡兩面,皆種入八識田中。以業種的善惡,支配六道輪迴中的升沉。此因果雖不易使世人瞭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受,絲毫不爽。我國民間俗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語雖通俗,卻是至理。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

佛法的世界觀:解答(二)

二、萬法因緣生

  佛陀住世之時,曾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這時有兩個修習外道的沙門,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智慧超群,名望很高。一天,舍利弗途遇世尊弟子馬勝比丘。他見馬勝比丘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中頗為敬羨,便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馬勝比丘說,「我師釋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比。我年紀幼稚,受學日淺,尚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舍利弗一再要求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點概要。」馬勝比丘說偈道:「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連一同皈依佛陀。

  何以舍利弗聽了「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就捨己所學而皈依世尊呢?因為這兩句話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稱號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聽聞之下,立即開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的生成與壞滅,皆由於「因緣」二字。因與緣,佛法上不曾有嚴格的分界說。相對而言,因約指特性說,緣約指力用說。因指一件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則為輔助條件。因緣二字,若用現代語言來說,約相當於條件或關係兩個名詞。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都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係。凡能使一件事物生滅,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條件或關係,稱為此事物的因緣。

  阿含經中對因緣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都是相對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有同時、異時兩種現象,異時的依存,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時的依存,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是主而彼是從。前者是縱的時間,後者是橫的空間。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因因無始;果後復有果,果果無終。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復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從旁復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和種種牽引的主從關係,而織構成這個互相依存,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係,或同時的主從關係,其根本條件,皆不出五蘊。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眾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剎那不住;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

佛法的世界觀:解答(一)

宗教家的「神創造世界」說法,創造日月星辰、造男女、造萬物。此種說法當作神話可以,實不可視為宇宙人生的真理。那麼,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佛法上到底如何解釋呢?我們先看佛經上講的「五蘊世間」:

一、五蘊世間:

  一般所稱的世界或宇宙,無非是指時間和空間上一切生滅變異現象的總和。在佛法上說,這些生滅變異的現象,皆受因緣的支配,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但宇宙萬有因緣生滅的根本,則由「識」與「名色」而來。也就是說:「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物件」相互交涉對待而成世界。所以佛經裏常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那麼「名色」是什麼呢?名色就是「五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皆由「五蘊」因緣和合而來。五蘊者,色、受、想、行、識。色蘊謂之「色」,受想行識四蘊謂之「名」,所以五蘊又稱「名色」。

  何為色蘊呢?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問:色蘊何相?」「答:變現象是色相。此有兩種:一是觸對變壞。二是方所示現……。」以上這些話若用現代語言來說,「色」相當於有體積而佔有空間且會變壞的東西,這與現代科學所稱的「物質」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物質」二字尚不能完全涵蓋色蘊的全部意義。

  色蘊中所稱四大種,是指地、水、火、風四種屬性的物質,亦是指堅、濕、暖、動四種性質。色蘊是由這四種性質構造出形形色色的事物。這其中又分兩種性質:一是有形可指的,叫做「觸對變壞」,如自然界之山川草木,人的耳目口鼻,人工製造之桌椅器物等。這些東西,手可觸知其存在,眼可視見其形體,但因人力或其他因素,可使之變形或破壞,這叫做觸對變壞。另一種是有跡可尋的,叫做「方所示現」,如方圓長短,紅黃黑白,甜酸苦辣等,及其他許多抽象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將各種印象所加的名稱,就叫方所示現。

  其次說受,想,行,三蘊:

  受蘊:為領受接納之意,即領略境界而受納於心的,是有情,即:宇宙間友情識眾生的情緒作用。如領納適合自己身心的,即引起樂受,不合的即引起苦受。此約相當於心理學上所指的感情。

  想蘊:是取相義,即認識境界時,攝取境現象為心相,而構成概念,此約相當於心理學上所稱的意相。

  行蘊:行是造作的意思,即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與決斷,而發出行動語言的行為,這相當於心理學上所稱的意志。

  識蘊:識是分別的意思,如眼分別紅藍白黑,耳分別好惡聲音,鼻分別香臭,舌分別苦辣,身分別冷暖等,這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認識。

  以上五蘊,是構成宇宙萬有,即人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和眾生賴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的根本。在佛法上宇宙和人生,統一稱為世間。人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稱為有情世間。眾生賴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稱為器世間。

  五蘊又稱名色,色蘊與其他四蘊對峙,五蘊既為構成宇宙萬有的根本,「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物件」,當然也在五蘊之中。識蘊是「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其他四蘊為「客觀的所認識的物件」。

  受、想、行三蘊,原屬精神的活動,何以也列入「客觀的所認識的物件」之中呢?這在大乘阿毗達磨雜論中有一段解釋說:「問,何因蘊唯有五。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為顯身具我事(色),受用我事(受),言說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體事(識)。於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間有情,多於識蘊,計執為我;餘蘊,計執我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以為眼耳鼻舌是我有的,色聲香味是我接觸的,我感覺故「受」是我所有,我記憶故「想」是我所有,我行為故「行」是我所有。這四種物理及心理現象都是由「我」觀察它認識它,所以都是「我所」。而能觀察能認識的「我」是什麼呢?只是心理活動統一狀態的「識」。識是主觀的我,色受想行是客觀的物件。由主觀的我與客觀的物件相互交流對待而成世界,就是佛經中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但是有一點要注意,識與名色即主觀與客觀條件,並不是兩件東西,識是名色中的識,名色是識中的名色。主觀即構成客觀之一條件,客觀亦即構成主觀之一條件。脫離主觀則客觀不能存在,分離客觀則主觀不能存在。所以佛經上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識與名色關係,在雜阿含經中有一段說明:「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是如此。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是如此。」

  識與名色即主觀與客觀的條件,何以構成宇宙萬有?我們且看以下「萬法因緣生」。

參考資料: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3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