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言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後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須發此大願。
昨天曾講到三障,即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是約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現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隨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種:為甚麼只將貪與慢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四種列為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種;為甚麼只將嫉妒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十九種列為重障呢?這就是因這三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三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三個最壞的,因為他們害善人,害的最凶!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願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三願王廣修供養之法,以及第四願王懺悔業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統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干;但是因為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裏纔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裏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裏更加生氣!直氣的不能入睡!半夜裏起來,把水溝裏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裏纔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為甚麼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裏請法師講經,即使禮節有過於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處?他為甚麼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使他啊!
現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講的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的好,對於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為甚麼還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為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毀謗,抑以破壞!是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為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讚嘆之,或以意業隨喜而發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讚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與懺悔業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棹,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棹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的!話說多了打閒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參考資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5/w050502/w0505020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