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法身寺--祖師的故事 (一)

帕蒙昆貼牟尼法師 (龍普祖師)
(1884——1959年),九歲從其出家叔父受教育。他原是一位以販米為生的年輕商人,具有勤勞、誠實、慷慨、仁慈的品格,在商界應該是可以大有作為、致富發家的。後來一次販米駕船返航途中,怕遇見盜賊槍擊,他讓自己的隨從代替自己掌舵,而自己卻隱藏在安全處。後來,他為自己的這個行為深感羞恥,痛感世間無常,於是生起厭離之心而出家。 
   
  出家以後,他一個寺院一個寺院訪尋名師,只要聽說哪裡出了名師就要前往學習。曾隨丕農寺濃因他素宛諾經師習禪,並從學於帕蒙昆提帕牟尼(梅)法師、帕庫揚威拉(博)等法師。當他學盡了所有的名師傾囊相授的學問之後,仍然感到不滿足。問:「還有什麼可以學的嗎?」「再沒有什麼可教的了,你已學盡了我所知的一切。」所有的名師都這樣回答。名師們都認為他完全可以教導別人了。可他認為,自己尚且無法解脫,談什麼教導他人?世上應該有比這些更直接的道路。他要靠自己去求證。 
  在一次靜坐中,他發出如下感嘆:「哦,原來竟是如此艱難,所以難以入證。所見的、所記的、所想的和所知的必要凝聚成一體。當一切止歇靜定了,妄想自然就會消失。妄想消失之後,入證之道才會出現。」 
   
  一九一六年(佛歷二四五九年十月)月圓日,他修習心念止息法,發誓要證得佛果。「反正今天已經豁出去了,如果今天不能獲得佛陀所證之果,我寧可奉獻生命,將生命供養在蓮台前。就算生命為此而終,也能給後輩做英雄的榜樣。」 
  「於是托缽歸來,他就把所有該辦的事情儘快做好。心裡的顧慮沒有了,這才進入了庫幫偉揚寺的大雄寶殿內修行。堅決地立下了願,一定要靜坐到午膳鼓聲響起,不然絕對不離此座。此時,正是上午八點多,比丘開始閉目靜坐,心中默念Sanmaalahan(三瑪阿羅漢)。時間慢慢地緩緩地走過,身體也漸漸地感到酸麻起來了,就連身上的骨骼也僵硬得快要裂成碎片似的。這種酸痛不堪的感覺加上四肢越趨嚴重的麻痹感,令心中喚起了絲絲焦慮和不安。以往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但是這次立願非要坐到午膳鼓聲響起不可,心裡反而充滿不安,跟以往的打坐經驗有所不同。幾時午膳鼓聲才會響起呢? 
   
  越想心越似潮湧,以致好幾次生起放棄打坐的念頭。但是一旦想起立下的心愿,只得堅持下去。怎能輕易認輸呢?身體無法安靜下來,心又怎能靜定下來呢?不得已,只好再強行靜坐下去。心於是慢慢的靜定下來,不再與身體酸痛感覺連在一起。讓它去吧,酸痛、麻痹只是身體的問題而已,靜定的心終於在身體第七位中心點凝聚成一顆雞蛋黃般大小的透明如水晶的光球。」午膳後繼續靜坐,身心繼續發生奇妙的變化,直證「法身法門」。(根據法身寺MP3錄音資料記錄整理) 
   
  後來擔任北欖寺住持,建立「深修工廠」,致力弘揚法身法門。 


參考資料:

http://www.twwiki.com/wiki/%E6%B3%95%E8%BA%AB%E5%AF%B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