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禮儀的基本要素是:禮拜、讚誦、觀想。由此組合成各種儀式。佛教認為﹕眾生以身(行為)、口(言語)、意(思想)三業日夜造作,所行善惡諸事雖於剎那即滅,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不同的苦樂結果。因此,佛教禮儀的基本要素是身「禮拜」、口「讚誦」、意「觀想」,使得三業清淨 。
據玄奘(602~664)所述,印度佛教界當時對佛、菩薩、尊者、長者、佛塔等,表達敬意的禮儀,有下列九種:(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依次顯示自輕至重之禮法,稱為「天竺九儀」。
禮拜之儀,本為表達恭敬之意,故不得心懷驕傲,於《法苑珠林》卷20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508至中國)所說之七種禮拜,即:(一)我慢憍心禮。(二)唱和求名禮。此二種為錯誤的禮拜。(三)身心恭敬禮。(四)發智清淨禮。此二種為正確的禮拜。(五)遍入法界禮,眾生與佛之心相通而達於法界之理時,禮一佛,即通於禮拜諸佛。(六)正觀修誠禮,於禮佛之中,透過正觀,則如禮拜自己內中之佛性。(七)實相平等禮,即以「空」為禮拜之對象,此係「自他不二」之禮拜。此三者乃藉由「觀想」,悟入真理的禮拜。
若於法會之禮法,禮拜常配合讚歎文詞,讚歎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稱為「禮讚」。若是於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禮拜讚歎佛德,則稱「六時禮讚」。或禮拜並唱頌懺悔文、發願文等,名為「唱禮」。「念誦」即心念口誦佛名、經文或真言(咒語)等。
佛教儀式的流程可略分為三段:(1)禮讚、(2)正題、(3)迴向發願。據唐朝義淨之記載,當時印度佛教界諷誦佛經的儀式分三段進行。首先,以偈頌禮讚三寶之德,其次正誦經文或咒語等,然後陳述迴向發願(或偈或文)。
佛教常用的儀式有:皈依、灑淨、上供等。「皈依」是救護、趣向之義。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故稱「三皈依」(簡稱「三皈」)。此乃成為正式佛教徒之儀式。可分二大類:(一)翻邪三皈,翻邪道而入正道時,所受之三皈。(二)受戒三皈,有在家五戒三皈、八關齋戒三皈、沙彌沙彌尼十戒三皈、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皈等四種。可知佛法以此三皈為本,通一切戒品及諸出世之善法。
受三皈儀式時,須隨戒師之教,唱唸「三皈三竟」之文。例如:「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或有將「盡形壽」改為「盡未來際」,所謂「大乘之皈依」。
「灑淨」是灑香材之水以清淨器物與場所之意。於授戒、佛七、拜懺等法會之前,先是唱「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再以柳枝攪淨水,念「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持咒水瓶進入道場中散灑,為結界(劃定範圍)清淨之儀式。佛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無有障礙之意,所以又稱為「淨壇」。
「上供」是指以鮮花果物等,供養諸佛菩薩、諸聖賢及所有眾生的儀式。於各種法會之午齋前,唱讚、念奉請文、誦「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之供養偈。
參考資料:
http://ge.tnua.edu.tw/~huimin/paper/rule/rul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