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隨喜功德的釋義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裏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願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為環境所迷,因觀察眾生受苦,遂即捨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用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後,為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的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大願「若不成p正覺,誓不起此座」!遂於七日之後,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後,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眾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直至雙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於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後,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舍利的眾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眾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菩提心之後,成妙覺果之前,歷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布施」時,一切身內之財,身外之財,皆須布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布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布施。身內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布施,即身命亦須布施。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菩薩所捨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為甚麼要捨身命呢?一則為佛法,二則為眾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經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故,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於爾時,開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餘半偈,吾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云:我今實飢,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於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昇高樹上,投身於地!以奉羅剎」。這就是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為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在大藏經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希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於為法捨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復次說到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聲聞」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他們能證阿羅漢果。「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眾生之生死輪迴,皆由於十二因緣之流轉;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為「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為聖人。這二乘聖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云「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眾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麼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福」,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於「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眾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為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眾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眾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眾生,受苦極重!為苦所逼時,必生後悔。這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於地獄道。如地藏經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禪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裏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參考資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5/w050502/w0505020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