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 : 不殺生
第二戒 : 不偷盜
第三戒 : 不邪淫 (八戒是不可與異性有身體接觸)
第四戒 : 不妄語,不綺語 不惡語,不兩舌
第五戒 : 不喝酒
第六戒 : 過午不吃
第七戒 : 不娛樂 (不可聽歌跳舞,不化 妝,不妝扮)
第八戒 : 不可高床軟枕
長期持八戒,功德無量; 若可抽一日/數小時持八戒,亦有功德!
第一戒 : 不殺生
第二戒 : 不偷盜
第三戒 : 不邪淫 (八戒是不可與異性有身體接觸)
第四戒 : 不妄語,不綺語 不惡語,不兩舌
第五戒 : 不喝酒
第六戒 : 過午不吃
第七戒 : 不娛樂 (不可聽歌跳舞,不化 妝,不妝扮)
第八戒 : 不可高床軟枕
長期持八戒,功德無量; 若可抽一日/數小時持八戒,亦有功德!
大家在發慈悲觀時,可發這慈悲文
《慈悲觀》
一切眾生都會受苦
都會生老病死
願一切眾生都快樂
不要亙相結怨結仇
一切眾生都會受苦
都會生老病死
願一切眾生都快樂
不要亙相欺凌傷害
一切眾生都會受苦
都會生老病死
願一切眾生都快樂
不要受到身心痛苦
一切眾生都會受苦
都會生老病死
願一切眾生身心快樂
能保護自己脫離所有苦難
一切眾生
若受苦者
願他們快樂
一切眾生
所得樂者
願他們更快樂
一切眾生
無論是胎生者,卵生者, 濕生者, 化生者, 請一切眾生都來受領功德
法勇法師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
宮毘羅大將 伐折羅大將
迷企羅大將 安底羅大將
頞儞羅大將 珊底羅大將
因達羅大將 波夷羅大將
摩虎羅大將 真達羅大將
招杜羅大將 毘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呪。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揵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灌頂真言》
南無薄伽伐帝 鞞殺社 窶嚕薜琉璃 缽喇婆 喝囉闍也 怛他揭多耶 阿囉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怛姪他 唵 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 三沒揭帝 娑訶 (三遍)
《解冤咒》
解結解結解冤結 解了多生冤和業
洗心滌慮發虔誠 今對佛前求解結
藥師佛 藥師佛 消災延壽藥師佛
隨心滿願藥師佛 (三遍)
《補闕真言》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虎囉 吽 賀賀 蘇怛拏 吽
潑抹拏 娑婆訶 (三遍)
《藥師讚》
藥師佛延壽王 光臨水月壇場
悲心救苦降吉祥 免難消災障
懺悔眾等三世罪 願祈福壽綿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藥師偈》
藥師如來琉璃光 燄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七稱)
南無日光遍照菩薩(三稱)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三稱)
《回向偈》
佛光注照 本命元辰
災星退度福星臨 九曜保長生
運限和平 福壽永康寧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師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妬。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飢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羂。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憙乖離。更相鬬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呪術而呪咀之。厭媚蠱道。呪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陵。互為饒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癵乾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鉢喇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淨。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象。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花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旛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旛。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新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蝱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惟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惟除一生所繫菩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遶。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是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旛。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旛。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釆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旛。然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旛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呪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蝱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爐香讚》 (合掌)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淨身業真言》
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 薩婆訶 (三遍)
《淨口業真言》
唵 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薩婆訶 (三遍)
《淨意業真言》
唵 嚩日囉怛訶賀斛 (三遍)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 沒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 薩婆訶 (三遍)
《普供養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斛 (三遍)
《發願文》 (合掌)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持此藥師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琉璃國
親覲大慈父 慇懃聞真諦
學習師子吼 回返娑婆地
度眾脫苦海 弘法利群迷
奉請十二藥叉大將 (合掌)
奉請宮毘羅大將 奉請伐折羅大將
奉請迷企羅大將 奉請安底羅大將
奉請頞儞羅大將 奉請珊底羅大將
奉請因達羅大將 奉請波夷羅大將
奉請摩虎羅大將 奉請真達羅大將
奉請招杜羅大將 奉請毘羯羅大將
南無藥師會上佛菩薩 (三稱)
佛教禮儀的基本要素是:禮拜、讚誦、觀想。由此組合成各種儀式。佛教認為﹕眾生以身(行為)、口(言語)、意(思想)三業日夜造作,所行善惡諸事雖於剎那即滅,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不同的苦樂結果。因此,佛教禮儀的基本要素是身「禮拜」、口「讚誦」、意「觀想」,使得三業清淨 。
據玄奘(602~664)所述,印度佛教界當時對佛、菩薩、尊者、長者、佛塔等,表達敬意的禮儀,有下列九種:(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依次顯示自輕至重之禮法,稱為「天竺九儀」。
禮拜之儀,本為表達恭敬之意,故不得心懷驕傲,於《法苑珠林》卷20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508至中國)所說之七種禮拜,即:(一)我慢憍心禮。(二)唱和求名禮。此二種為錯誤的禮拜。(三)身心恭敬禮。(四)發智清淨禮。此二種為正確的禮拜。(五)遍入法界禮,眾生與佛之心相通而達於法界之理時,禮一佛,即通於禮拜諸佛。(六)正觀修誠禮,於禮佛之中,透過正觀,則如禮拜自己內中之佛性。(七)實相平等禮,即以「空」為禮拜之對象,此係「自他不二」之禮拜。此三者乃藉由「觀想」,悟入真理的禮拜。
若於法會之禮法,禮拜常配合讚歎文詞,讚歎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稱為「禮讚」。若是於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禮拜讚歎佛德,則稱「六時禮讚」。或禮拜並唱頌懺悔文、發願文等,名為「唱禮」。「念誦」即心念口誦佛名、經文或真言(咒語)等。
佛教儀式的流程可略分為三段:(1)禮讚、(2)正題、(3)迴向發願。據唐朝義淨之記載,當時印度佛教界諷誦佛經的儀式分三段進行。首先,以偈頌禮讚三寶之德,其次正誦經文或咒語等,然後陳述迴向發願(或偈或文)。
佛教常用的儀式有:皈依、灑淨、上供等。「皈依」是救護、趣向之義。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故稱「三皈依」(簡稱「三皈」)。此乃成為正式佛教徒之儀式。可分二大類:(一)翻邪三皈,翻邪道而入正道時,所受之三皈。(二)受戒三皈,有在家五戒三皈、八關齋戒三皈、沙彌沙彌尼十戒三皈、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皈等四種。可知佛法以此三皈為本,通一切戒品及諸出世之善法。
受三皈儀式時,須隨戒師之教,唱唸「三皈三竟」之文。例如:「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或有將「盡形壽」改為「盡未來際」,所謂「大乘之皈依」。
「灑淨」是灑香材之水以清淨器物與場所之意。於授戒、佛七、拜懺等法會之前,先是唱「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再以柳枝攪淨水,念「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持咒水瓶進入道場中散灑,為結界(劃定範圍)清淨之儀式。佛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無有障礙之意,所以又稱為「淨壇」。
「上供」是指以鮮花果物等,供養諸佛菩薩、諸聖賢及所有眾生的儀式。於各種法會之午齋前,唱讚、念奉請文、誦「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之供養偈。
參考資料:
http://ge.tnua.edu.tw/~huimin/paper/rule/rule.htm
隨言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後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須發此大願。
昨天曾講到三障,即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是約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現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隨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種:為甚麼只將貪與慢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四種列為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種;為甚麼只將嫉妒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十九種列為重障呢?這就是因這三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三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三個最壞的,因為他們害善人,害的最凶!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願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三願王廣修供養之法,以及第四願王懺悔業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統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干;但是因為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裏纔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裏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裏更加生氣!直氣的不能入睡!半夜裏起來,把水溝裏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裏纔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為甚麼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裏請法師講經,即使禮節有過於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處?他為甚麼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使他啊!
現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講的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的好,對於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為甚麼還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為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毀謗,抑以破壞!是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為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讚嘆之,或以意業隨喜而發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讚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與懺悔業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棹,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棹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的!話說多了打閒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參考資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5/w050502/w05050206.htm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裏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願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為環境所迷,因觀察眾生受苦,遂即捨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用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後,為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的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大願「若不成p正覺,誓不起此座」!遂於七日之後,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後,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眾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直至雙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於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後,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舍利的眾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眾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菩提心之後,成妙覺果之前,歷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布施」時,一切身內之財,身外之財,皆須布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布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布施。身內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布施,即身命亦須布施。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菩薩所捨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為甚麼要捨身命呢?一則為佛法,二則為眾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經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故,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於爾時,開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餘半偈,吾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云:我今實飢,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於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昇高樹上,投身於地!以奉羅剎」。這就是為半偈而捨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為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在大藏經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希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於為法捨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復次說到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聲聞」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他們能證阿羅漢果。「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眾生之生死輪迴,皆由於十二因緣之流轉;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為「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為聖人。這二乘聖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云「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眾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麼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福」,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於「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眾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為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眾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眾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眾生,受苦極重!為苦所逼時,必生後悔。這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於地獄道。如地藏經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禪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裏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參考資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5/w050502/w05050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