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小惡行得小惡報,大惡行得大惡報」

小的惡報程度輕,得小病、遭小挫折、勞苦而收入微薄、貧窮而低賤;小的惡報時間短,也許數日或數月、或數年、或二三十年就報盡。「大的惡行得到大的惡報。」大的惡報程度重,或得大病、惡疾、短命、橫死,或遭大挫折,或生而盲聾瘖啞、身體殘廢,或生而為乞、飢寒交迫;大的惡報時間長,也許一生、或十生、百生、千生,甚至百千劫之久才能受盡惡報。

 因為這個緣故,若有人過去世中做了非常大的惡行,他很可能在很多世以前就開始接受惡報,一直繼續到這一生,甚至到未來世才能受報完畢。在沒有受報完畢前,沒有誰有權利可以輕易免除他應受的惡報。

 佛經的經文: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品說:「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舉例:

賢愚經貧女難陀品記載:「佛弟子中有一位難陀比丘尼,原本是貧女。她往世生於迦葉佛時代,有一次,與某位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位的貧女爭著供養佛僧。佛先接受貧女的請求,難陀看不起貧女,向佛說:『世尊為什麼不受我的供養,卻先答應那位乞丐的請求呢?』由於辱罵有修行的人為乞丐之罪業,受到五百世出生在乞丐家的惡報。」

 善惡不能輕易互相抵銷

 「善業與惡業不能輕易互相抵銷;須有相當的條件才可相抵。」這是維持因果律公平的一個重要原則。善惡能相抵銷時,「抵銷」只是一種表面上看到的現象,實際上應稱為「轉業」較正確。「轉業」是指「原有的福報,因作惡而發生轉變」;或者是「原有的惡報,因懺悔、止惡、行善、念佛而發生轉變。」這時被轉變的業報,或者由重轉輕、由輕轉無;或者現報轉為後報、後報變為現報;或者根本斷滅,或者暫時中止而隱伏,以後遇緣仍會再發。情形複雜,無法一概而論,也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

 這一個特性與世俗上的情形大不相同。世上有錢、有地位、有勢力的人犯了罪,只須花大筆錢,買通貪官污吏,就可免除應受的刑罰。但天地大公無私,因果律之前,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善惡不能隨便抵銷,有錢有勢者做了惡業,無法用金錢改做善事以求抵銷應受的惡業。否則有錢勢的人,大可有恃無恐,做盡傷天害理的事,然後花錢做做善事,就可消災,免受惡報,如此一來那有公平可言。

 不過,佛出世的目的,是為了拯救眾生出離苦海,當然也慈悲的替未信佛法、不明因果、犯下大惡重罪的人,指引了一條悔過向善的路。因此在符合相當條件之下,業報可以轉變。如此一來,受到惡報、陷於痛苦絕境的人,也有了一線希望。

 因緣會合才產生果報

 行善得福報,行惡得苦報。行善是「因」,福報是「果」;行惡是「因」,苦報是「果」。「因能生果,果必有因」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有了「因」後,還須要「緣」來會合促發,才能產生「果」。「因」譬如種子,「緣」譬如土壤、水分、空氣、日光、這些都具備而且會合之後,種子就發芽、成長而結出果實。若缺乏緣的配合,種子仍是種子,不會自己變成果實。不過種子仍舊存在,只要有一天,「緣」來促成,仍可成長而結果。

 由於因緣會合才能產生果報,所以先造的因不一定先產生果報;後造的因不一定後產生果報;現在造的因也不一定今生就產生果報。

 一般人多因看不見今生的現報,就否定因果報應的存在。其實,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縱使經過百千劫那麼久的時間,所做的善業惡業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因緣會遇,還是會產生果報,由自己來承擔。

 複雜而隱微的特性

 因果律絕對公平,因此必定複雜而不簡單,難以三言兩語解說明白;因果通於三世,因此常常隱微而不明顯,難以輕易窺見全部的真相。

 由於因果通於三世,往往一件福報或惡報,從開始到結果,跨越了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的長久時間,只有佛的智慧與神通才能徹底瞭解它的來龍去脈,我們凡夫是無法知道過去世與未來世的事情的。

 因果報應有時隱微難測,就如浮於海上的冰山,我們只看見露出水面的部分,至於隱藏在水面下的部分有多大則不得而知。也許它只露出小小的一角,水面下的部分卻巨大無比。無知的開船人,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理會聰明人的經驗與勸告,見到冰山只是小小的,就盲目的將船開過去,結果難免船破人亡,後悔莫及。

 不明因果的人也有同樣的情形,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佛陀的佛眼觀察出來的因果法則他全沒聽過;不信因果的人,則雖聽過卻因沒有深入瞭解而無法相信。於是自己整日循著因果律的軌道前進,卻不會善用因果法則以求趨吉避凶,掌握命運。結果難免遭受苦報,甚至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中,久年悽慘過日,無有出期,豈不可憐,又復可嘆!

 雖然往世與來世的書,我們無法得知,使得因果報應常常隱微難測,好在有些情形,在這一生行善這一生就得到福報,這一世做惡這一世就受到惡報。而且其中不少的例子裏面,有很明顯的證據,顯示出確實是因某一善行才得到某一福報,因某一惡行才得到某一惡報。我們藉著這些事例,得以間接印證佛說的三世因果規律,的確真實不虛。本書收集的事例即屬於這種類型。

參考資料:
http://book.bfnn.org/books/057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