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談布施』

《六祖壇經》裡有預記,六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師,六祖預記馬祖道一和尚,將有兩個徒弟是菩薩化身再來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薩就是龐蘊居士。龐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是不做事,無事是心裡無事,心地乾淨,無論做什麼事,一塵不染,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裡無事, 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裡有事,造多少善 都是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要緊的是心裡無事,不是身無事,身無事你就不會去修福,縱然有慧,也沒有福報。 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錢,布施體力。體力是內財布施,功德比金錢布施大;金錢是外財,是身外之物,億萬外財也比不上自己親身以勞力來布施。譬如,道場裡有很多義工,他們用自己的勞力來服務、來布施,功德超過外財。有錢的人到寺廟裡去布施幾百萬,還不如在道場裡天天作義工的人。用身外財力來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內財布施的功德大。

在《華嚴經》上,對此有很大篇幅的說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講布施,而是講供養,普賢菩薩是“廣修供養”。供養與布施, 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樣。供養是以孝順心,布施不是孝順心,所以大乘菩薩用布施,普賢菩薩用供養。普賢菩薩代表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賢菩薩,都是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是用孝順心。

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孝順心,就是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功德是圓滿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塊錢,功德都是稱性的,與虛 空法界一樣大,因為心是圓滿的。就算對常住做一點小事,掃地、抹桌子,功德都是盡虛空、 遍法界。修的雖是小福、小事,果報則是無量無邊。若心地不清淨,布施供養是為了自己, 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小道場,即使布施億萬財富,所得的福報也很小。這當中的道理, 凡夫如何會明瞭?凡夫只看外表,連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觀察到事實真相。 出家人要遠離一切名聞利養,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接受大眾的供養,只是一缽飯而已,決定不接受錢財供養。所以,社會福利的事業,應該由在家同修們去做。出家人接受財供養,是末法時期才產生的現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錢就會起貪心,就會有妄想,就會患 得患失,所以錢財決定不是好東西。 我們明瞭有些在家同修有多餘財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們接受供養是代他修福。我在台灣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本著這個宗旨。而修福怎麼做?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就做印經布施一樁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養的數量也 多,但他自己一分錢都不用。他辦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將所有的錢全部用在印經布施上。“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性質,與之完全相同。 至於救災救難,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看到,都是從印經款項中,抽出一部分做救 災救急的工作,這是菩薩示現。印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末法時 期,為我們做個榜樣,接受供養要以這種方式、作法。但時代、環境不同,方法要有變通, 能夠通權達變,事情才能成功,功德才會圓滿。我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基金會成立之後,做事的人很多,我們將目的、宗旨及因果之理向他們說明白,以後 就是個人因果。 新加坡的談禪法師,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他穿著簡單,吃飯就是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過最低生活的水平。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城隍廟擺攤子賣香、賣蠟燭。燒香的人很多, 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觀。他幫助大陸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幾十萬、幾百萬。我第一次知道 他,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經。大覺蓮社的道場,當時買下來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到新加坡之後,我才見到他原來是一位窮苦和尚,苦行僧。 我們去看他,他將我們當作貴賓看待,買礦泉水請我們,而他自己是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那是一位活菩薩。他捐出去的錢絕不過問,他說我給你是我的因果,你怎麼用是你的因果,與我毫不相關;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得不好將來會墮落。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 這是菩薩示現,教導出家人為佛法、為眾生,應當如何作法。 這些都是深明因果之人,了解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在末法時期做種種示現。一般粗心大意之人看不出來,所以我在講經中時時提起,就是為了讓大家注意,這些都是真善知識。 佛教我們親近明師,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見得有用,不見得是真 的。 做一點好事,捐一點錢,還要讓報紙宣揚,讓大家鼓掌,福報立刻就報掉了。中國人常講“積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的,這個好事是真的,後面有真實的果報。惡要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了,果報就報掉了。若惡事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惡就愈積愈厚;好事馬上讓人表揚,就統統報光了。最後所受的果報,只有惡沒有善。 古聖先賢的教誨很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思惟、體會,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自求多福。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要做真實的功德,要做真正的 好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t-canon.com/igindex/JK_yg.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