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防『口業』


「口業」是咱們僧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平時,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業。你看在家人,比如農民,吃飯的時候,端個碗,也得說別人過失,有什麼所謂的花邊新聞。甚至跑到外面,也得說一句,不說不行。不說,那嘴巴把不住,不說心裡就不痛快,非得說。所以平時養成愛說的習慣,再加上有時候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遇到一些不平啦,越說他就越厲害,造業太多。

 就像這些事,是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漏洞。你如果能夠做到,別人無論好壞都不講,心裡就特別地舒服。雖然有時候,你憋得都難受,這心裡怎麼……就想跟誰說一說,就覺着非常難受。但是你要咬住牙,挺住了就是不講,過後心裡是非常地暖和,非常舒服。如果你張口去說了,功德馬上就漏掉,一說別人的過失,馬上就漏掉。你即使是說好事,說老實話,那也是起心動念。就說好,稱讚別人,那也是起心動念。

為什麼說稱讚別人是一個好事,那是為對治那個壞的而言。沒辦法,說是「好事」,這也只不過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只要張口說話,都是毒藥,只不過是用這個輕毒對治那個重毒,稱讚別人的毒對治毀謗別人的毒,毒有輕重不同。而那個毀謗別人不好的話,是毒上加毒。就是稱讚別人,實際上,也在起心動念。真正一個修行人,就得什麼都不要講,你不講,那才是真講。所以,佛講: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佛說法,明白地告訴你,不要起心動念分別佛所說的話,不要着在言語上,不要講。何況我們凡夫,如果老去喋喋不休,是最大一個弊病。有時候就想去給人講法,非要給人講不可。人家不聽,追在人家後面講。講完了,你覺着:是我給你講法。實際上,你不是講法。有時候已經是自己犯了過,很大過失。你這個心已經在動,自己控制不了。你雖然是用講法的名義,說是給人講法,實際上那不叫「法」。

真正的「法」是什麼呢?是你能夠攝住那個心,把心攝住了,能夠真正地心平,而且能見到實相。那實相它沒有說是起心動念的,只有不起心動念,才能見到實相。我們凡夫做不到像如來似的,心根本不動,就喜歡喋喋不休地跟人講,有時候會造成很大的過失。

但是,有時候為了對治那些不好的過失,就是防止口業,我們去講一講善法。講善法的目的,它的功德在哪裡?是能夠對治那些壞的東西,讓人明白道理,不再做惡事。雖然它有對治的功德,但要更究竟來講,它也不是真正的究竟法。真正的究竟,你就別起心動念,這才行。我們想不起心動念,首先把嘴看住了,別說,這個是最主要的。

所以咱們這裡,大悲寺常住規矩里,為什麼有這一條呢?「不許講理。」就算你有多大的理,你去講,它都是一個大漏洞。不許講理,就是讓你幹什麼呢?你能真正明白那個不講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真正講理。就是說,你放下一切口業,守住那口業,不去說,不去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道理。有那個道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用不着去說,說它幹什麼?我這次講《說僧過惡犯大重罪》也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咱們以後逐漸地多講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再把這個口業的問題糾正糾正。以後給大家都講一講,對大家能有點幫助。

現在我們有時候就是說慣嘴了,不說不行了。特別是在個別的僧人之中,他平時沒事的時候,說哪裡的僧人之間,哪個廟裡和廟裡的事情,「那個比丘尼吵架了,破口罵人」,「那個廟上如何如何了」 ,無論真假,都要講。就是十里之外,或者百里之外的廟裡的事情,傳播着很快就過來了。「那裡的廟裡怎麼怎麼了」,個別不修行的僧人也沒啥事,互相老是講這麼點事,老去講。最後由於這個習性,就把自己搞壞了。

 過去我就有這個體會。那時候還沒出家呢,有的出家人有時就說這個事情,我聽到特別反感。我心裡話:這出家人怎麼講這些事情呢。就算有點事情,講這些做什麼?我一個是煩,另外也反對他這個講法,這個出家人之間怎麼這麼不清凈。所以說那時候給我造成的印象就是這樣。

 大家都多加註意,以後就好了。另外這次多講一講這類的事情,大家聽完能好一些。大家聽一聽,看看這裡還有什麼需要講的,哪塊還有點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提,等下回再講的時候,好注意這方面,加以補充。

有時執事人,或是為了說什麼事情,才提到某人的過失。有時候就這個事情,大家講時一律加以小心,也不能打着執事的名義,而去說別人的過失。我給你說,這都得小心。因為什麼?這個東西,你只要起心一說,一定要心平。你絕對不能起嗔恨心。就你剛開始時心是平的,說他過失,教育他,讓他改過。等到說著說著,覺察到自己起火了。這時候你還得退回來,別講了。再講就壞了,自己能把自己那個心給壞了。就得馬上停下來。你再繼續說下去,就不是原先的好心,超越直心的範圍了。這都得注意,就是直心說時,也得小心。涉及到別人的過失時,你一定要小心。

咱說老實話,除非為了整個僧團的集體利益,而對方確實是那麼回事兒。這才跟師父提對方的過失,或是確實應該提到對方的過失的時候才講,這屬於正常現象。這樣他不犯口業的過失。

而這裡所講的,往往都是有惡意去說,那絕對不行。如果有一種善意,你比如說就想幫助這個人,而且不是以這個角度說,以提出他本人某個問題去講。但是盡量迴避什麼呢?僧眾的過失問題,不能拿那個人的錯誤來教化他,或者提醒他。盡量迴避這個問題,能夠迴避的東西,盡量迴避。雖然你覺得這樣教化效果可能差一點。但是看着像差一點,有時候效果反而更好。

還有應該注意的地方,比如說,佛講了一些公案,說到某個比丘犯了過失,受到大的果報,來警惕人不要犯過失。這都屬於正常,這都很教育人的。但是我們就得小心。在這個事情上,佛怎麼樣講都行。我們呢,有些人就拿着佛所講的,去攻擊比丘。有的講事情的時候,就說:「現在的僧人如何如何,這是佛講的。」但是要知道,佛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你自己要警惕,不要犯過失。有的人就不是了,這麼講的目的,是為了指出僧人的過失,要說僧人的過失。這絕對是不行。

 佛講法時提到,某比丘因惡業造成下地獄罪,或者是什麼的。雖然佛這麼講,但是你講就兩回事,你就得小心,這例子有時候不能亂舉。

另外,在白衣面前,你不能過多地講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一些不利的說法都得適當迴避。否則,你會失去大利益的。就算有的是事實,你也要迴避。

雖然佛過去講了一些公案,教育人不要犯過失,但是我們就得小心。因為現在末法時期,人心不思善,有的人不願意尊敬三寶,不願意尊敬僧人。這時候,再對他講這些公案,利用得不好,也會造成過失。

參考資料:
http://www.zhibeifw.com/big5/fjgc/kyzg_list.php?id=69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