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放生日 26/03/2014

放生對象:蟋蟀

各人功德迴向 :

蔡秀娟 迴向身體健康,早日康復

Ah pooh 迴向身體健康 

米 奇 迴向身體健康

周文傑 迴向 歷劫冤親債主師長等眾

林鳳珍 迴向歷劫冤親債主師長等眾 

陳瑤 迴向天賜良緣

李鳴 迴向身體健康,轉得一份非殺業的工作,過財富豐足和舒適的生活

陳思琪 迴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陳玉君 迴向勤力工作 ,精神健康

林麗雯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禤志良 迴向人心淨化,社會祥和

吳小迅 迴向身體健康,學習優異 

潘志忠 迴向工作際遇順利,爸爸早日出院,爸媽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梁凱欣 迴向親友身體健康

辛家碧 迴向聰明乖巧,考試成績優異,身體健康,聽教聽話 

辛家瑤 迴向聰明乖巧,考試成績優異,身體健康,聽教聽話 

李雨償 迴向身體健康,天賜良緣

李壯鵬 迴向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子女聽話 

林武華 迴向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子女聽話 

李璧辰 迴向升職加薪,眼睛早日康復

陳信禧 迴向早日康復,遠離刀兵劫

小鄺 迴向健康無病,命盡得以善終

關智仁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楊喻舜 迴向平平安安,工作順利,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歐陽惠珊 迴向工作順利,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袁廷芝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李桂芬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林啟榮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關映淘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廖素雯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迴向大家姐和寶寶健康平安

鄭志恆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劉烱垣 迴向身體健康

趙嘉欣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家人,朋友及自己身體健康

何家俊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  家人,朋友和自己身體健康

邱淦初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陳月金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迴向健康延壽

陳信諺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潘美樺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李蔚姗 迴向寶寶身體健康,快高長大

潘日升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生意順利

游佩芳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

陳姵螢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子女工作順利,姍平安順產,母子平安,自己身體健康

陳江輝 迴向往生善道 

潘志光 迴向生活快樂

李月文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迴向公司的小人遠離,減少是非,身邊的人都開心快樂

周秀霞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迴向碩士得以取錄

周思敏 迴向學業進步

周根基  迴向往生善道

劉譯蔚 迴向心想事成

葉朗丞 迴向心想事成

陳俊銘 迴向升職加薪

陳映霖小朋友 迴向長大後可成為獸醫

趙瑩瑩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眾,暗瘡早日痊癒

賣魚泰哥及妹妹吳珊珊 迴向刀下亡靈及所有冤親債主

鄧妙琴 迴向找到好工

曾靖淇 迴向歷劫師長冤親債主等

 

 

迴向十法界,迴向淨土,迴向阿彌陀佛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六字大明咒「嗡瑪呢巴美吽」(續)

漢地有些人雖然不信佛教,但是很信觀音菩薩。那天我看到一個出租車裡掛著觀音菩薩,司機說:「我不信佛教,但是為了求保佑,車上就掛了觀音像。」其實不管你信不信佛教,觀音菩薩都會時時加持你,所以觀音像或觀音心咒應該盡量帶在身上。有的人經常戴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喜歡把屬相掛在脖子上,這有什麼用呢?應該戴觀音心咒或者觀音像,這樣生生世世都會不離三寶,功德非常大。如果不戴東西不行的話,應當戴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加持品。佛經中說,假如自己這樣戴,讓別人也這樣戴,則可以遣除一切違緣,即生中諸事圓滿,乃至生生世世不離正法。

觀音菩薩和六字真言的功德,既然佛陀都難以說盡,我們凡夫人怎麼會不信呢?如果連這一點都不信,那實在是太愚癡了。現在人沒有任何理由就不相信,還有人在網上說:「觀音心咒是藏傳密咒,是藏族喇嘛念的,所以我不信。」連基本的來歷都不懂,真的很可憐。佛陀在捨衛城講的《寶王經》,並不是專為藏地宣講的,你要搞清楚!有些人對佛理的了解特別欠缺,就盲目排斥其他宗派,將自己的愚昧無知暴露無遺,在眾人面前還誇誇其談,這種行為跟裸體表演沒有任何差別。

各位一定要明白,觀音心咒可以積聚一切功德,遣除一切罪障。顯宗最可怕的罪業就是五無間罪和近五無間罪,但這個也可以通過觀音心咒來清淨。佛陀在《蓮冠續》中云:「僅僅一誦、一作意或一接觸嗡瑪呢巴美吽,亦能清淨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等一切罪障。」我們無始以來造了那麼多特別可怕的罪業,念觀音心咒連五無間罪和近五無間罪都能遣除的話,其他罪障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是犯戒還是說妄語、偷盜,佛陀制定的佛制罪和佛陀未制定的自性十種罪全部會得以清淨的。所以,我們藏族的很多人平時右手不離觀音轉經輪,左手不離念珠,口中不離誦觀音心咒。(我發現學院個別人用右手拿念珠,這是不太合理的。按照經典和續部的觀點,應該用左手拿念珠,右手拿轉經輪。)

而且平時看見旁生被殺時,如果自己沒能力救它,一定要在它耳邊念觀音心咒,這樣它死後就不會墮入三惡趣,能往生極樂世界。《具義索經》云:「若聞觀音心咒者,於諸旁生耳邊誦,則彼解脫惡趣後,必將往生極樂剎。」同樣,你親朋好友死的時候,也沒有必要號啕大哭,應該在旁邊念觀音心咒,此舉對亡者會有非常大的利益。修行就是要對他人有利,自己也得到一點法益,只要以佛陀經教為根據,以自己的信心為助緣,這兩個因緣一聚合,必定會對自他有幫助的。

漢地南方那一帶,家家戶戶幾乎都信觀音菩薩,可是他們經常把觀音菩薩當作神,叫她是「觀音娘娘」、「觀音老母」。但不管怎麼樣,只要對觀音菩薩以恭敬心來祈禱,菩薩的加持和威力不可思議,應該會得到利益的。以前漢地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但現在可能有點困難,很多家庭對觀音菩薩並不是特別信仰。包括在座的道友,你們每個人的家裡都信觀音菩薩嗎?可能不是吧,有些父母還是很反對的。所以,大家應該把觀音心咒和觀音菩薩名號慢慢推廣,讓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功德。

尤其是眾生離開人間時,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是最有力量的。《寶篋經》云:「凡聽聞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者,命終時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薩所引路而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有些經典中也說:「臨終時若祈禱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三位佛菩薩會來到你面前,接引你到極樂世界。」漢傳佛教中很重視念阿彌陀佛,但觀音菩薩也應該要念。極個別的淨土宗道場有一種說法:「阿彌陀佛可以念,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不准念!」這種限制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嗡瑪呢巴美吽可以加個「捨」字,無垢光尊者的教言裡就有嗡瑪呢巴美吽捨,所以嗡瑪呢巴美吽是正確的,嗡瑪呢巴美吽捨也是正確的。觀音心咒的發音,藏地多康和拉薩的不盡相同,包括我家鄉那邊,有個老年人念「嗡麥擬巴美吽」,有個老年人念「嗡馬兒呢巴美吽」,到底哪一個對呢?其實只要心誠,對觀音菩薩有信心,發音不一定要統一。東北人、閩南人念嗡瑪呢巴美吽時,發音肯定不相同,拉薩和四川的藏語也有很大差別,但只要自己有信心,功德應該沒有什麼兩樣。

漢地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和尚在行腳途中,見到一座山上發紅光,知道那裡必定有修行人,於是上山一探究竟。結果發現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告訴他,自己每日都念「嗡瑪呢巴美牛」,數十年如一日。老和尚慈悲地說:「你念錯了,應該是嗡瑪呢巴美吽才對。」老婆婆一聽,特別傷心,覺得十幾年的修行全部報廢了,心裡特別懊喪,馬上更正了過來。老和尚告別後到了山下,向山上一望,原來的紅光已經沒有了。他趕緊回去告訴老婆婆:「我剛剛是開玩笑的,你念的嗡瑪呢巴美牛沒有錯。」老婆婆頓時展露出笑容,又改回她原來的念法,山上再度現出了紅光。所以心清淨的話,即使念錯了也會有功德。我們念誦時應像玉琳國師所說:「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身口意專注於所緣的對境,這樣的功德非常大。

在此,我誠摯祈請十方大德、虔誠居士共同弘揚觀音法門。盡管漢地佛教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德在著力弘揚,但是弘揚的范圍還不夠,對大家有利的教法,每個人都應該弘揚。我看到海濤法師等大德,勸許許多多人念觀音心咒,這個是很好的。但若有人覺得觀音心咒是密宗法門,這是完全錯誤的,它是佛教的咒語,跟楞嚴咒沒有什麼差別。聽說東北某寺院規定不准念觀音心咒,這是不合理的。作為大德,假如對眾生沒有做有利的事情,至少也不能做有害的事情。

還有六字真言的轉經輪,也一定要弘揚,一定要讓大家轉。前段時間我講過它的功德,當時漢地的有些法師積極參與、推廣,但個別人仍認為轉經輪是藏傳佛教的,極力抵制排斥,這是不應該的。其實漢地也有轉經輪的傳承,漢地早期的轉經輪稱為「輪藏」,相傳是南朝梁代的傅大士發明的。《釋門正統》中說:「初梁朝善慧大士愍諸世人,雖於此道頗知信向,然於贖命法寶,或有男女生來不識字者,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批閱者,大士為之顧,特設方便,創成轉輪之藏,將大藏經樓中納置一切經之書架,設置機輪便於旋轉。令虔誠者推輪藏一匝,則與看讀經藏具同等功德。」後來傅大士帶著兩個兒子出家,法名為善慧。到了唐代,輪藏上面裝有佛龕、彩書、懸鏡等,造型更為精美。《神僧傳》中也有這個記載,並說:「有發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

如今,漢地從南到北很多寺院安置有輪藏,這種輪藏與藏地的大轉經輪沒有什麼差別。既然《大藏經》可以推轉,手上拿轉經輪為什麼不可以?按照漢傳佛教的傳統,功德應該是相合的,不要認為「手上拿轉經輪不合理,這是藏傳佛教的,我們寺院裡面不能轉」。希望你們以後不要說這些可恥的話。沒有教理依據、對眾生有害的事情,不讓宣傳是可以的,我們藏傳佛教也是這樣,若對眾生相續有害、對整個佛教不利,別人以再好的名義宣傳,我們也是遮止的。但真正對眾生有利的行為,漢傳佛教的做法,我們也認可;印度等其他民族傳來的佛教理念,我們也接受。所以,念觀音心咒、用轉經輪這些具有功德的善事,希望大家一定要受持。

今天講完觀音心咒的功德之後,你們應該看一下《十一面觀音神咒經》、《寶篋經》、《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等大乘經典,多了解一些觀音心咒的威力和功德。有些經典中說,觀音菩薩曾為度化惡趣眾生,化為蜜蜂的形象,發出嗡嗡聲,義為念觀音聖號、皈依三寶,其余眾生聽後也隨念,以這種方式獲得解脫。可見,觀音心咒的威力光芒,遍於六道的每一個角落,觀音菩薩的化身無所不及,我們根本看不出誰是真正的觀音菩薩,所以平時務必要有清淨心,在清淨心的基礎上,多念一些觀音心咒。

這次我要求不是很高,希望凡是聽課的人,不管是從電視上也好、光盤上也好,還是親耳聽聞也好,最少念誦十萬遍觀音心咒。時間是從聽到開始,不要超過兩三個月,不然念誦也不一定有積極性。若連十萬遍嗡瑪呢巴美吽都不能念,那是非常羞恥的。觀音心咒有這麼大的功德,大家一定要種下解脫的種子,發願生生世世不離觀音法門。觀音菩薩的威力既然勝過諸佛菩薩,那為什麼不依止?遇到這樣的法非常不容易,為什麼不修持?所以大家這方面一定要精進!

下面,我順便念一下觀音心咒的傳承:

「嗡瑪呢巴美吽……」

「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剎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展轉益增長。」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tfuneral.com.hk/index_topic.php?did=101738&didpath=/32269/101738

六字大明咒「嗡瑪呢巴美吽」

《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世間上的各種痛苦、煩惱,依靠觀音菩薩不可能消除不了,這是佛陀的真實語、金剛語。我們在貪嗔癡中無法擺脫時,若一心祈禱觀音菩薩,一定會得到利益的。

佛經中還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所有的聲音當中,念觀音菩薩的聲音是最殊勝的,它是海潮音,是最殊勝的妙音。很多人喜歡聽一些歌星唱各種怪怪的聲音,其實這些是最低劣、最虛假的聲音。真正美妙的聲音,是從念佛堂裡或佛教團體中傳來的觀音菩薩名號,它勝過世間的一切聲音。

有福報的人,就可以與觀音菩薩相應,而沒有福報的人,在他耳邊怎麼樣念誦,他也不會答理。

在藏地,上至國王,下至乞丐,大家都念嗡瑪呢巴美吽。我並不是宣揚我們民族如何如何好,但事實的確是這樣,在藏地求學的道友也看得很清楚,不管到誰家裡去,都會知道他們對觀音菩薩的誠心。

當然,明白觀音心咒的功德後,相信你們以後也會重視的。麥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說:「觀音菩薩是見解脫、聞解脫、憶解脫、觸解脫。」任何人聽到觀音菩薩名號或六字真言,心裡憶念觀音菩薩的唐卡,這個福分是很大的。我們藏地的觀音形象,普遍是四臂觀音、二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漢地根據《華嚴經》或《法華經》的描述,觀音菩薩還有三十二種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種,大家都應該經常憶念、經常觀想,這樣我們的相續才會逐漸被感化,從而得以清淨。

藏地有一個《嘛呢全集》,是國王松贊干布寫的,這本書主要講了觀音心咒和觀音菩薩的功德,還有藏族的歷史和對未來的授記。裡面說嗡、瑪、呢、巴、美、吽六個字,分別能摧毀天界、非天、人界、旁生、餓鬼、地獄六道的種子,遣除身、口、意、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六種障礙,以及貪、嗔、癡、慢、嫉妒、吝嗇六種煩惱,自然獲得佛、法、僧、上師、空行、本尊的功德,還能消除四百零四種疾病。嗡瑪呢巴美吽,實際上是五部佛的種子,它能攝持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因此,依靠觀音菩薩的咒語,任何眾生都能獲得解脫。除蓋障菩薩說:「為什麼佛陀不清楚呢?」佛說:「這是觀音菩薩的微妙本心,這種境界不可思議,佛陀也難以了知。」又講了很多觀音心咒的功德,比如說,佛陀可以數清世間所有微塵的數目,但念一遍嗡瑪呢巴美吽捨的功德,佛陀也無法衡量、難以說盡。這些功德,等會兒我會介紹一下。

最後,除蓋障菩薩說:「既然觀音心咒功德這麼大,我一定要得到這個咒語。我願以遍滿世界的七寶進行供養,假如缺乏紙筆,我寧願刺血為墨,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無有悔吝地捨棄身體。」

除蓋障菩薩問佛陀:「您是怎麼得到觀音心咒傳承的?」佛說:「過去世時,我遍歷如微塵數世界,承事、供養百千萬俱胝那庾多如來,但對此咒不得亦不聞。後來我遇到寶上如來,寶上如來也沒有給我傳授,而是介紹我到蓮上如來那裡去。蓮上如來的觀音心咒傳承是從阿彌陀佛那裡求的,當時阿彌陀佛加持觀音菩薩傳給蓮上如來,我就從蓮上如來面前求到了。」

除蓋障菩薩請求傳授,佛陀說:「在印度某地方,觀音菩薩化身為一居士,表面上看來特別髒亂,有妻子也有孩子,但不要對他生邪見,一定要以恭敬心、誠敬心、清淨心求法,他會給你傳授的。」除蓋障菩薩於是帶領1200名眷屬,拜見那個居士,最終求得了觀音心咒的傳承。

很多佛菩薩依靠「嗡瑪呢巴美吽」獲得了成就,我們即生中遇到這樣的法,緣分真的非常殊勝,若沒有千百萬劫積累資糧、遣除罪障,是根本遇不到的。所以,大家有時間一定要念誦觀音心咒。麥彭仁波切說過:「末法時代,觀音菩薩和度母的加持最為靈驗,最容易讓我們得到感應。」所以漢地也好、藏地也好,觀音菩薩的感應事跡非常非常多。

觀音菩薩在藏文裡叫賢繞素,漢文中原來叫觀世音,跟賢繞素比起來,觀世音是很好的,但據說後來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才改名為觀音。其實觀世音的名號並非隨便取的,而是佛陀親自授記的。據《大悲蓮華經》記載,觀世音原是轉輪聖王的太子,名不拘。他當時立下弘願,誓斷一切眾生的痛苦,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楞嚴經》中有個觀音如來,贊歎觀音菩薩善於觀音聲而悟心性,也授記他為觀世音。

觀音法門的功德相當大,以前學院每次遇到違緣,或者個人遇到一些困難時,上師如意寶就在課堂上要求大家一起念誦觀音心咒或觀音名號,念誦之後,違緣當下會消失無余。這並不是一種傳說,實際上此類教證也不勝枚舉,從傳承上師的行為上觀察,觀音法門確實與我們非常相應。

漢地今後也應當弘揚觀音心咒,你們老年人、年輕人,有沒有發願念觀音心咒一億遍的?可能很多人害怕了,因為心力不夠。在我們藏地,發願念觀音心咒一億遍輕而易舉。以前法王去多康、安多等地方時,若是念長的阿彌陀佛名號一億遍,大家有點害怕,一百萬遍、一千萬遍的比較多,而念一億觀音心咒的話,成千上萬個人馬上舉手,很容易的。可是其他民族的有些人,一聽說念觀音心咒一百萬,就特別驚訝:「一百萬?什麼時候能念得完啊!」但造惡業的時候,他們就很有能力了,一碗一碗的小蟲、一盤一盤的魚蝦,我們看都不敢看,他們卻很有勇氣吞下去。所以,有些人的習氣比較重、煩惱比較重,以後一定要改過來,若能做到這一點,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成就。印度曾經有個80歲的老人,他念誦1億遍觀音心咒而獲得了長壽持明的果位,住世300年以後,直接前往極樂世界。

念這麼一點咒語,大家不要特別害怕,一定要念誦。念這個有許許多多的功德,但今天這麼短的時間內,我也不可能一一說盡。還有《寶篋經》中云:「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誦此咒時,九十一恆河沙數佛陀親臨,微塵數菩薩亦親臨,且天、龍、鳩盤荼、四大天王等親臨而守護之。其人身內之一切有情,能獲不退轉菩薩位。若身上佩帶此明咒,則成金剛身,並成舍利塔。」因此,倘若有人向你頂禮、供養,你應該先把六字真言帶在身上,這樣就可以接受了。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tfuneral.com.hk/index_topic.php?did=101738&didpath=/32269/101738

靜者修心,動者修行,動靜皆宜,圓融通達。


科技時代,手機、數位相機幾乎人手一部,不管是拍靜態的照片,或是拍動態的短片,動靜皆宜,就連以錄影功能為主的數位攝影機也都附有拍照的功能。因此,不管靜態或動態景物,只要一機在手,不論是照片、影片,怎麼拍都漂亮。

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國的天臺宗等,講到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息的問題。因為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關係。氣息若和順舒暢,心境就能平靜安穩。

因此,不管禪、淨、密宗、瑜伽,法無二法,都是依各人根器而學習、而受用的,也都是透過靜者修心,動者修行的方法,期使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夠福慧雙修,攝心收心,隨時隨地,動靜皆宜、身心平衡,則處事待人自然能夠圓融通達,進而達到「放捨諸像,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的境界。

參考資料: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禪坐

又稱坐禪打坐靜坐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

禪坐姿勢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禪坐姿勢

佛教將禪定修行的姿勢,分成行、住、坐、臥四者,以坐禪為修練的核心。但是坐禪之中又可以分成許多不同的細項,但是傳統上以七支坐法為最圓滿的修行方式。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位置的動作。

雙足結跏趺坐手結法界定印脊背挺直,腰挺,放鬆雙肩平正,放鬆舌尖略抵上顎口閉眼睛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落在前方

半伽趺坐

跪坐

正坐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7%A6%AA%E5%9D%90

Meditations 靜坐冥想法要

啟動人生的神奇萬能“自動導引系統” ---超覺意識!探索自我‧能量無限─平衡身‧喚醒心‧提昇靈

孤獨一直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有關。孤獨感是一種個人感覺,在老年族群中常可發現,經研究證實,透過冥想、禪修,或是運動等方式,可以讓人心情平靜、情緒穩定,遠離孤獨憂鬱情緒。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醫師表示,許多老人在生命最終的階段是一個人度過的,伴侶的過逝和子女離家獨立,讓老人必須孤獨生活。然而,孤獨不僅僅意味著一棟悄然無聲的房子和無人陪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孤獨除了對心理造成損害,同時對身體健康也有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發現,一項歷時僅8周的冥想方案,能減低老人的孤獨感。此外,也發現孤獨與癌症相關基因活動的增加有關,這些基因可以激發一系列不同的疾病。

 研究者以40名年齡介於55至85歲間的成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冥想組的參與者每週參加1次為時2小時的會議,學習冥想的技巧,包括覺察和呼吸技巧。另外,每天在家進行半個小時的冥想,並參加1日的靜修。該研究雖屬小樣本,然而研究證實,不同冥想技巧,包括太極和瑜珈能為老年族群帶來健康益處。

 劉嘉逸醫師強調,冥想、禪修等方式的確可以讓人心情平靜、情緒穩定。從研究還可看到,冥想亦有助於改變內在免疫功能。

 從門診經驗來看,除了鼓勵患者按時服藥接受治療外,透過冥想顯然可以幫助改善這樣的感覺,不過冥想應該需要方法,而且需要練習才能熟悉,因為熟悉才能成為有幫助的力量。

 除了冥想,如想要有同樣的效果,建議可以積極的找伴一起做事,不管是下廚、去社區公園散散步、下棋、植栽、欣賞影片,甚至是一起回憶愉快的事,都可以幫助降低孤獨感,遠離憂鬱情緒。

參考資料:華人健康網
http://tomeditation.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m=1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形於上,行於下,意於中,念於正

日本IHM綜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是研究水的專家。他從1994年開始經過了多年的實驗,不斷地改良儀器與方法,發明了水結晶拍攝技術。

他將不同來源的水放進一般的冰箱裏結冰,然後用200至500倍的顯微鏡拍下結晶冰塊的頂端樣貌。結果,取自南極、各大洲的湧泉及荒郊地下、保留「天然品質」的水,結晶都像寶石首飾那樣,十分漂亮;而來自大城市包括巴黎、倫敦、東京及香港的自來水,因受過人類工業文明污染,其結晶無不影象模糊,顏色黯淡,形狀扭曲不規則,醜陋無比,不少甚至根本結不成冰。有一天,江本博士研究組的一位攝影師突發奇想:「讓水聽聽音樂,看看會有甚麼樣的結晶吧!」實驗過後,他們發覺:水聽了優雅的音樂,結晶變得漂亮,聽了吵鬧令人煩厭的音樂,則變得扭曲醜陋!

研究組又邀請一些小學生對一瓶一瓶的水講話。結果聽過「好可愛喔」的水,結晶體紛紛呈現可愛的圖案形狀,被詛過「王X蛋」的水,一片灰暗混濁,無法結晶;而丟在一旁沒有人關心的水,結晶形狀散亂。後來,他們把同樣的水裝入多個瓶子之內,然後在紙上寫不同的字,並將字面朝內貼到瓶身上,讓水「閱讀」。結果看到用不同國家文字寫的「謝謝」後,水呈現出不同的結晶,但一律都晶瑩勻稱動人;但看到了不同文字寫的「混帳」、「蠢蛋」之類咒詛的語句,水都無法結晶。

江本勝還對米飯進行類似的實驗,發現對米飯說「感謝」的話,一個月後米飯會呈半發酵狀,並散發出芳醇的香麴氣味;而每天「挨罵」的米飯,一個月後則完全變黑,而且腐爛發臭;而放在一旁,沒人理會的米飯,腐爛速度更快。這些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積極的意念,都發出真、善、美的訊息,可以令水結晶及其他事物更美好。而「我愛你」、「謝謝你」(愛與感謝)是當中最強力的積極力量;反之,泠漠是最強大的負面力量。

這樣的結果和人類有何關係?我們知道,水分佔人體重量的60%-70%,地球表面積有70%被水覆蓋,我們的生活和水息息相關。如果我們希望生命更美好,更幸福;如果我們希望世界更美好,更幸福,水結晶的實驗告訴我們,方法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質、金錢、名譽,而是多發出「良善」的訊息,對身邊的人和物常存珍愛和感恩之心,讓身邊的人和物感受到更多善念,就會讓世間的人事物綻放最美好的一面。(資料來源:《水知道答案》/江本勝博士)

由此可證,心念的確具有不可思議的能量,橫跨際涯,量周沙界,而且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善良的意念可以改變環境。就國家的治理而言,《管子》 君臣下第三十一有云:「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居於上位的人若能奉行仁義禮樂等形於上的道德,則可成功地教化行於下的老百姓也奉行不悖;就個人的修養而言,萬法唯識,意識存乎於中正不倚,念頭也會富含於浩然正氣。蘊藏著關懷和祝福的心,可以推己及人、讓週遭的人事物變得更柔軟、更美好、更燦爛。


參考資料: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164859.html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知其善而精進,知其惡而不為

造作何因,必然召感何果,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因果的事實,諸天神權也無法動搖因果的展現,諸佛菩薩也不能左右因果的軌道,因果是世間的實相,因果是每個人自作自受的展現。有造因即有果,無造因即無果,因果是平等的,因果是有軌道的,在因果之下,人人平等。沒有說是沒有因的果、沒有果的因,這是絕對不能成立的,所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古今中外,君主賢明能使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君主昏庸則使百姓生活困苦,且各國相互征伐,都因共業纏縛,冤冤相報,徒增生靈塗炭。所有一切災難不可能是無緣由的,有後果必有前因。眾生有福,賢明的君主就出現;眾生沒有福報,昏君就出現,這就是共業。所以賢明的君主,與修福的老百姓跟他共業,他就出現了;老百姓造作惡業嚴重,百害無益,就會感得昏君出現的因果。

《佛本行集經》中說:「若人善巧解戰鬥,獨自伏得百萬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間真鬥士。」因此,世間最困難的戰爭,不在於百萬雄兵對峙,也不在於敵我陣勢相當,而在於內心當中的佛魔之戰。華嚴經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正法念處經:「心能造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果報。」可知心念是支配人間禍福的主要力量,亦是人行為的決策者,我們欲想改善命運,首先要覺知因果、改善、啟發自己善良的心念。(資料來源:星雲大師:世間最困難的戰爭是內心佛魔之戰淨空法師-學佛問答107-6)

人的心念,喜怒無常,愛惡不一,喜愛時,良善如天使;憎惡心生,則惡毒如魔鬼。天使令人幸福,魔鬼給人製造惡運。故改善命運,第一秘訣,就是要注意自己心念,時刻檢討自己,每天有多少善念,又有多少惡念,知其善而精進,知其惡而不為,努力止惡,積極行善,自然轉禍為福,苦盡甘來樂綿延。

參考資料: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128410.html

因果故事- 『不死草』

從前,印度有一位寡婦,她唯一的兒子,染了重病死了。寡婦十分傷心,哭著去哀求佛陀,請求佛陀,無論如何一定要設法,救救她的兒子,讓她的兒子能夠起死回生。不然,她自己也不想活了。

 佛陀慈悲的對婦人說:「要救你的兒子是可以的。但是,你得親自去找一種可以救活你兒子的『不死草』。你要記住,這種藥草生長的人家,都得從未死過人,不然草藥就沒有效力了」。

婦人謹記佛陀的吩咐,開始去找草藥。不久,婦人來到一座村落,村子的第一戶人家,就長有這種藥草,婦人高興的摘了藥草,詢問家裡是否從未死過人?答說:「有死過人。」就這樣,婦人挨家挨戶的詢下去問下去,結果答案都是一樣「家裡都曾死過人」。

婦人失望極了,但是她愛子心切,仍不氣餒,打起精神繼續問,一直問到太陽快下山了,當她精疲力竭的找到村子裡最後一戶人家時,婦人才突然領悟──有生,就有死。不僅她的兒子會死,包括村子裡每一戶人家的兒子都會死。

於是,婦人不再執著,即刻轉變悲傷的心,歡喜的去感謝佛陀用這個方法教導她體認生與死。

佛陀用這種方法,讓寡婦從喪子的悲痛中深深體悟到有生必有死。死,不是從此之後什麼都沒有;死,是我們活得很盡致以後的開花結果。就像一朵花長出來,很漂亮,然後它結了種子,最後凋萎,整朵花就凋謝了。花看起來是死了,其實卻是留傳下了更多的生命力隱藏在種子裡,一旦種子散播出去,一朵花就會變成幾十萬朵。所以,生滅是一種循環,這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滅」的真理,不要以為死是什麼都沒有,只要活得有情又有義,死得無悔又無憾,可以說活得很盡致,死得很了然。這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死,來去自如,優游在生死之間,毫無牽掛,毫無罣礙,在宇宙間得大自在、大解脫。

參考資料: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706689.html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行善最樂』『得道多助』

「行善最樂」與「得道多助」乃是一種明顯而難以否認的事實,過去傳說有一個王子,雖然住在金碧輝煌的皇宮中,每天過著錦衣玉食,僕從如雲的生活,享盡人間一切的榮華富貴,然而始終抑鬱寡歡、悶悶不樂。有一天便請教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哲學家便告訴他:「這個很簡單,只要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慈善的事就可以了。」王子聽後雖然半信半疑,可是仍然依照他的話去做,沒想到不久便發現,凡是被他幫助和關懷過的人,都無不對他表示發自內心最為真誠的謝意,與過去表面虛偽的奉承全然大異其趣,因此也就感到十分的愉快。一年之後,王子便向這位哲學家說:「你的話一點都不錯,唯有誠心助人才能贏得每一個人真正的尊敬和感激,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

許多經常布施的人,有時雖然並不祈求獲得什麼回報,然而卻大都毫不例外的覺得,每次行善之後心情總是顯得比較愉快,這種精神上的輕鬆愉快,事實上便可說是一種極好的回報。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這種愉快的心情,身體自然容易變得更健康,病痛與苦惱的機會也就相對的大為減少。反之,一個為非作歹,有愧良心的人,由於經常感到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結果自然也就容易導致各種疾病和意外的產生。最近有些科學實驗也證明這種現象的真實性,美國「國民星期雜誌」曾經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目是「不快樂的心情造成了毒素」。內容主要如下:「在華盛頓心理實驗室近來所作的實驗中,顯示了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產生化學的變化,而使一種毒素注入血液之中。一個人在心理正常的狀態下如果向一個冰杯內部吐氣,則其所凝集的乃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物體,然而一旦處在怨恨、暴怒、驚怖和妒忌的心情下,則所凝集的物體便顯出不同的顏色,倘若加以化學的分析,則大都可以證明這些物質含有致命的毒素。由妒忌所生的凝集物,往往可在數分鐘內毒斃一頭豚鼠,如果發自內心深刻的怨恨達一小時之久者,則可毒斃數十頭豚鼠。由此可見長期行善可以得到健康和快樂,乃是一件無可否認的事實。此外,筆者還進一步發現,一個喜歡行善的人,由於經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顯得慈眉善眼,關切慈祥,和藹可親,因此不啻是菩薩的化身。與其交談,往往有如春暉普照,感到無比的溫馨,不僅令人喜歡親近,而且也常常令人產生由衷的敬佩。由於他們平時廣結人緣,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無疑的大都能夠左右逢源,逢凶化吉,能夠成就更大或更多的事業,所謂「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實上也是有相當的根據。本書前面所列的一些實例,便可說是最好的證明。由於一切行為皆有報應,因此欲得善報必須努力行善,然而「善事」是什麼呢?依一般說法可以包括下列幾方面:

(一)從事財施,以財物救濟貧民,照顧別人的生活。

(二)實行法施,從事教化工作,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捐印善書,勸人為善,渡人迷津,不再痴迷為惡,此種救人心靈的功德可說最大,因此馬丁路德最推崇學校教師,因為這是「最佳、最偉大、及最有用處的職業。」不過教師如果誤人子弟,其罪過也最大。

(三)行無畏施,以己力解除眾生之苦難,舖橋造路,醫治病患,救生放生,服務他人,與孤兒同樂。此外,在實行任何一種布施時,如果能夠基於純粹救助別人的動機,而毫不存有沽名釣譽或其他任何自私的意念,這種完全奉獻利他的行為,才可說是真正的善行。

(四)百善孝為先,要行善必先行孝,因為對於恩重如山,生我育我的至親,如果都未能給予應有的回報,則縱有其他的什麼善行,事實上也大都無法完全抵償由不孝所產生的罪過。我們知道,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成就偉大事業的人物,毫無例外的都是侍親至孝,反之,一個對雙親忤逆不孝的人而能成就大事者,也可說絕無僅有。由此可見,孝是百善之先,為人之本,也是成功之鑰。此外,在消極方面,還應該遵守五戒:

(一)不殺害生靈,
(二)不偷竊他人的財物,
(三)不可邪淫(指夫婦以外的關係),
(四)不說謊話去欺騙或傷害他人,
(五)不要酗酒或賭博。


總之,一個人能夠不為非作歹,而且能夠積極作出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便是一種善行。行善的結果,不僅社會大眾蒙受其利,個人也必可獲得裨益,如有惡報也可獲得減輕。

許多人在行善布施,捐印善書,服務人群後,往往身體變得更為健康,事事變得更為順利和如意,便是獲得善報的結果。明朝袁了凡的親身經驗便是一個極好的教訓。(他起先由於一個相士的預言十分靈驗,一一兌現,因此十分相信「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的宿命論,後來雲谷禪師曉以「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的道理後,發願實行三千功,結果竟使後來的命運產生極大的變化和改善,該相士的預言也就不再準確。詳見本會出版《創造幸福的寶典(了凡四訓)》一書。事實上,許多研究面相的人士也大都相信,一個人如果能夠多存善念,多行善事,則此人的眼眶淚堂處往往會出現陰騭紋,可以使人化險為夷,趨吉避凶。此外手掌上的生命線也會產生變化,例如生命線原為斷裂的,結果會生出細線加以連接,或旁邊出現細線為之保護,或出現四方紋,象徵其只是有驚無險,這些都是為善的結果。因此要想改變或扭轉自己的命運,諸惡莫作,勤種善因,可能就是最有效的一個途徑。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由一個人平日的行為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來正確的推論此人的未來,甚至其後代是好是壞或成敗優劣,因此佛家曾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實在具有相當的道理在。

輕信「宿命論」,任憑命運的擺佈是十分錯誤的,盲目聽從江湖術士的信口開河或「花錢改運」的伎倆更是一種愚昧的行為,因此邵康節曾言:「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甚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積極行善,對社會眾生作有益的貢獻,卻只是一味想使用其他的手段(例如殺害生靈,用大魚大肉來從事祭拜,或燃放大量的鞭炮,或焚燒大量的冥紙等等)來祈求福報,則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妄想,試問不種善因(而只想討好公正無私的上蒼或神明)則將來怎能獲得各種善報呢?事實上這類活動不僅浪費財物,而且可能無形中造下殺生的罪孽及其他的業障。此外,有人認為虔誠的,長時間的祈禱或念咒,有時也能產生某種的奇蹟,或實現某一種願望。

事實上,這些祈求如果不以實際的行善或功德來配合,或事先許下一個有益社會人群或眾生的願望,承諾要改過行善,則結果也大都未能收到顯著的效果,而且一旦祈求的願望得到實現,事後如不守諾言,則將來也往往都要遭受種種的惡報。由此可知,歸根究底,還是行善事積善因,才是求得善報的根本有效之道。因此筆者認為,相信合理的因果現象,以培養「人定可以勝天」「行善足以改變命運」「行善越多福報越多」的觀念,結果不僅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改進許多「積非成是」的習俗,而且足以鼓舞人們產生無窮的希望,也足以激起努力奮發開拓未來的勇氣和信心,這不是迷信,更不是所稱的「弱者消極的自我安慰而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經表示:「如果真有一個上帝,而我們不知道或不承認,則將來死後不知道要吃多大的虧。」同樣的,筆者認為:如果有人堅持不承認因果現象的經驗性、合理性、道德性和必要性,那麼不僅自己將來要吃虧,自己的家庭、事業和後代會吃虧,而且我們的社會和秩序也不知道要繼續吃多大的虧。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morality.org.hk/big5/publication/06-charter11.htm

因果對應,轉折難成, 善惡加身,消長自抵。

就「因果」而言、絕大多數人都同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道理。很多人也都曾有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遺憾,這些深刻的感受就可以簡單說明因果確實具有「對應」關係。

基本上,要讓因果關係產生轉折的機會,難度相當高。因為,因果基本運作模式原則上與加減法無關,一因對應一果,絕非把這一生所有的惡與善加減後才得出一個果,也不可能後功抵前過(除非對方原諒你,不想向你討債,因果模式走到天譴或劫數,由老天爺接手,才有機會功過相抵)。(資料來源:伶姬的第三類接觸-上篇 因果相對論)

在「一因對一果」的基本原理下,因果的原理與會計的原理是相同的,因果看來又像是一本「功過帳簿」,新造善因或惡因時,就分別記上一筆應收帳款或應付帳款,來日若條件成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加諸於身,有了報應,原來所記的那一筆善因(應收帳款)或惡因(應付帳款)由於已經得到償付,就自然抵消了。

因此,在因果輪迴中,「態度」非常重要。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個性,革除貪瞋癡惡習,讓內心充滿樂觀進取、謙虛包容、樂善好施、守分盡責、有公德心等正面能量,那麼,好運一定跟著來;還有,就是要真心懺悔還債,抱著「先苦後甘」、「歡喜做、甘願受」的理念,初期雖會遭遇諸多不順、坎坷難行的重大挑戰與磨練,但是因為提前還款,欠債的期間縮短,苦日子也就可以提早結束。


參考資料:

http://blog.udn.com/mobile/ezmind/2347019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談布施』

《六祖壇經》裡有預記,六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師,六祖預記馬祖道一和尚,將有兩個徒弟是菩薩化身再來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薩就是龐蘊居士。龐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是不做事,無事是心裡無事,心地乾淨,無論做什麼事,一塵不染,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裡無事, 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裡有事,造多少善 都是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要緊的是心裡無事,不是身無事,身無事你就不會去修福,縱然有慧,也沒有福報。 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錢,布施體力。體力是內財布施,功德比金錢布施大;金錢是外財,是身外之物,億萬外財也比不上自己親身以勞力來布施。譬如,道場裡有很多義工,他們用自己的勞力來服務、來布施,功德超過外財。有錢的人到寺廟裡去布施幾百萬,還不如在道場裡天天作義工的人。用身外財力來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內財布施的功德大。

在《華嚴經》上,對此有很大篇幅的說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講布施,而是講供養,普賢菩薩是“廣修供養”。供養與布施, 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樣。供養是以孝順心,布施不是孝順心,所以大乘菩薩用布施,普賢菩薩用供養。普賢菩薩代表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賢菩薩,都是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是用孝順心。

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孝順心,就是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功德是圓滿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塊錢,功德都是稱性的,與虛 空法界一樣大,因為心是圓滿的。就算對常住做一點小事,掃地、抹桌子,功德都是盡虛空、 遍法界。修的雖是小福、小事,果報則是無量無邊。若心地不清淨,布施供養是為了自己, 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小道場,即使布施億萬財富,所得的福報也很小。這當中的道理, 凡夫如何會明瞭?凡夫只看外表,連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觀察到事實真相。 出家人要遠離一切名聞利養,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接受大眾的供養,只是一缽飯而已,決定不接受錢財供養。所以,社會福利的事業,應該由在家同修們去做。出家人接受財供養,是末法時期才產生的現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錢就會起貪心,就會有妄想,就會患 得患失,所以錢財決定不是好東西。 我們明瞭有些在家同修有多餘財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們接受供養是代他修福。我在台灣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本著這個宗旨。而修福怎麼做?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就做印經布施一樁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養的數量也 多,但他自己一分錢都不用。他辦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將所有的錢全部用在印經布施上。“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性質,與之完全相同。 至於救災救難,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看到,都是從印經款項中,抽出一部分做救 災救急的工作,這是菩薩示現。印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末法時 期,為我們做個榜樣,接受供養要以這種方式、作法。但時代、環境不同,方法要有變通, 能夠通權達變,事情才能成功,功德才會圓滿。我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基金會成立之後,做事的人很多,我們將目的、宗旨及因果之理向他們說明白,以後 就是個人因果。 新加坡的談禪法師,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他穿著簡單,吃飯就是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過最低生活的水平。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城隍廟擺攤子賣香、賣蠟燭。燒香的人很多, 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觀。他幫助大陸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幾十萬、幾百萬。我第一次知道 他,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經。大覺蓮社的道場,當時買下來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到新加坡之後,我才見到他原來是一位窮苦和尚,苦行僧。 我們去看他,他將我們當作貴賓看待,買礦泉水請我們,而他自己是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那是一位活菩薩。他捐出去的錢絕不過問,他說我給你是我的因果,你怎麼用是你的因果,與我毫不相關;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得不好將來會墮落。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 這是菩薩示現,教導出家人為佛法、為眾生,應當如何作法。 這些都是深明因果之人,了解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在末法時期做種種示現。一般粗心大意之人看不出來,所以我在講經中時時提起,就是為了讓大家注意,這些都是真善知識。 佛教我們親近明師,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見得有用,不見得是真 的。 做一點好事,捐一點錢,還要讓報紙宣揚,讓大家鼓掌,福報立刻就報掉了。中國人常講“積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的,這個好事是真的,後面有真實的果報。惡要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了,果報就報掉了。若惡事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惡就愈積愈厚;好事馬上讓人表揚,就統統報光了。最後所受的果報,只有惡沒有善。 古聖先賢的教誨很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思惟、體會,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自求多福。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要做真實的功德,要做真正的 好事。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t-canon.com/igindex/JK_yg.htm

『不昧因果』

一《太上感應篇》和《了凡四訓》,都是說明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真相。這些道理很 深,事相非常複雜,因果牽連就像羅網一樣非常微細,不但是六道眾生墮落在其中,四聖法 界也無法擺脫。 譬如,禪宗有一則“野狐禪”的公案,一位講經說法的大德,有人向他請教,“大修行 人還落不落因果?”大修行人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他回答說:“不落因果”。因一句話 說錯,所以墮在畜生道,作了五百世的狐狸。五百世的狐狸有修行,也能變成一個人身。當 時百丈大師講經說法時,牠變成一位老人在底下聽經。百丈大師知道牠不是人,但是一般人 不曉得。牠向百丈大師請教,百丈大師說:“明天講經時,你再把問題提出來”。到第二天 上堂,這位老人向百丈大師提出:“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改了一個字:“不昧 因果”。牠到第二天就往生了,脫離狐狸身。所以,錯下一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 這就說明,諸佛如來有沒有因果?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說有、說沒有都是錯誤 的。“不昧因果”,不昧是對於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能隨類 化身,隨機說法,與十法界眾生和光同塵。十法界眾生是在演戲,諸佛菩薩是來看戲,所以 他能清楚、明瞭。 這麼深的道理,我們想在一生當中參透不容易。為何不容易?煩惱、習氣沒有斷。百丈 大師能做到,是因為他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的境界,是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於世出世間 一切法,不會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才能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我們最 困難的,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說不分別,還分別“不分別”,又落在分別之中;說不執 著,又執著“不執著”,總無法擺脫,這是凡夫的難處。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t-canon.com/igindex/JK_yg.htm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變色龍<<因果>>的故事 

蓮花麗惠金剛上師開示 

五百年前的因緣變色龍<<因果>>的故事 

前言 

紫蓮堂收容了一隻有靈性的「變色龍」(Iguana),名字叫「因果」,通過蓮花麗惠上師的通靈,它說出很多的因果故事。它剛到紫蓮堂時,許多人看見它的長相會心生害怕,但是處久以後反而人人抱弄撫玩,愛不釋手,它一語雙關的說:「大家都不怕『因果』喔?」「因果」是菩薩的化身,示現動物身,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平等心。 

富商與和尚 

「因果」確實是有講一些因果故事,我問:「為什麼你說蓮凱法師欠你一份情呢?哪一方面的情?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哪一方面的情債?」它說出來的故事很動聽。它講,五百年前的蓮凱是一位有錢人,做生意的大商人,他是鎮上的首富,很有錢、很會做生意,很多老婆。很多人都跟他要錢,因為他是首富嘛!最有錢。每個人看到他就想在他身上撈一把,想盡辦法從他身上挖一點錢。他很煩惱,連老婆兒女天天都想著錢。一個人面對這麼多人,時時刻刻都提防人家,一靠近、一接觸,就是想著他的錢,你說他活得快樂嗎?他總覺得沒有一個人是真心對待他. 

「因果」五百年前是一位和尚,蓮凱認識這位和尚。有一天實在是很煩惱,家裡妻妾打架、爭財產,每個人都藉著很多理由跟他要錢。他明知道他們所編的理由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他跟和尚講他的煩惱,和尚就跟他講:「我幫你解決這個煩惱。每一個人看到的你,是金錢的代表,而不是真正你的內涵。只是重視你的金錢。如果金錢帶給你這麼多的煩惱,我幫你解決這個煩惱,你把錢捐出來蓋廟,建一所廟,讓我來主持,把錢捐出來做法務道場,讓我來為你積福佈施,不必讓私人爭奪給你煩惱。」五百年前的蓮凱一想:「又是錢!這個和尚跟其他人差不多,只是理由不一樣,也是錢!還是重視我的錢!」他聽了當場也不滿意:「每一個人為什麼都不重視我、注意我?為什麼我的代表詞就是金錢?想盡辦法都要我的錢,連和尚都不例外!」他就忿忿的離開了。 

但是,這和尚的話他聽進去了:「你捐給眾生,捐給佛教,捐給延傳慧命的道場,你永遠福報綿綿,永遠會有慧根佛緣,永遠都有佛菩薩護持,你世世代代都不必煩惱,你這一世所煩惱的都會去除。」他記住了。 

一般人跟他要錢是為自己,「我要蓋房子」、「小孩怎麼樣」,沒有人拿他的錢去做更多利他的事,功德延綿。他回去想了又想,看到這麼多要錢的嘴臉,都是這個罵那個、那個罵這個,這個要他怎麼樣,給別人都錯、只有給他才對,天天這樣子,很煩惱。事業多,也沒有辦法管轄,最後他就告訴那和尚:「好!與其我的錢財讓這麼多人爭鬥,我捐出來,替你蓋一個廟,讓你來主持。」他就拿錢出來,幫這個和尚蓋一座很宏偉的廟。 

有了道場,他也常常去聆聽和尚說法開示。當他煩惱的時候,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他護持的這個廟寺,隨時到那廟寺去逃避煩惱,逃避一些人的嘴臉。和尚不斷的開導他,產生佛緣,聆聽佛法,那一世就種下了福田,造成了他未來世強而有力的佛種,種下了慧根而這一世出家,了卻很多俗緣障礙。 

所以「因果」講出來,很有道理。他五百年前捐錢來蓋廟,種下了這麼大的福田,在未來世都跟佛法結下一份深厚的緣,進而出家修行,不再煩惱世俗的障礙、罣礙、迷戀,所以他活的很清心。歡喜的東西一晃,有人心就動,他不會,因為他五百年前種下了這個善根。他這一世再來,好像不食人間煙火,很清命。女色當前也不受誘惑,因為他以前老婆娶過頭了,人家一世一個老婆,他娶了好多個老婆,兒女生了一大堆,這個叫爸爸、那個叫爸爸,每一個都是:「爸爸錢來!」妻妾兒女通通都是他的討債鬼。看到他的第一句話先稱呼,再來第二句就是錢,他活在那個環境裡很痛苦。所以一個人太有錢也是煩惱,他向和尚吐訴,拼命要去除有錢的煩惱,他發願:「我不要再有這樣子的煩惱!人間以為這樣就是幸福,妻妾多就是幸福,兒女多就是幸福,金錢多就是幸福,想不到這是最大的痛苦。」他有深深的體會

找福田與佛結緣

和尚叫他不斷的積福:「與其給他們,讓他們產生更大的貪心、貪念、爭鬥,拿來積福吧!種福田。雖然我這裡也是要你的錢,但是這個錢是延綿你的福報,因為我是幫你積福,廣結善緣,讓像你這樣子煩惱的眾生能夠解脫。」這個和尚勸他,他也相信那個和尚,就結下深厚的因緣。他不斷的幫和尚做菩提事業,也幫助他辦教育、蓋寺院,收容很多出家眾,他是最大的護法,一直護持。 

雖然那一世他沒有出家,但是他很欣羨這種沒有俗緣牽絆的清淨安寧生活,內心意識裡種下了種子,所以他這世出家,很清命。他從年輕開始,任何人玩樂,他不會受引誘,他有生活的原則,很年輕自然就要出家,賺的錢全部奉獻給佛教的事業,因為五百年前就種下了這個習性,這是「因果」講的。所以它跟他講:「你今天的出家、你今天的福報,是我給你的,你欠我這份情,否則你永遠不可能解脫。」 

我們一直要聽牠跟他是哪一段情,是不是以前甩了人啊?拋棄人家(上師笑)?人家栽培你啊?原來是這樣,聽了蠻有意思的。所以一個人要出家、要清心、要沒有任何的干擾,要從出生到現在,這麼樣清清白白、純純潔潔、不受誘惑,那是要前世修來的福啊!這是確實的。很多人都是受盡干擾誘惑、很多的不如意,有機緣,啊!一了百了,才來走這一條路。他能夠這樣子就來出家,是他的善根、他的慧根。我們從小哪有想到要走這一條清淨的道路?不會有的!人間這麼多的事情,正等待著我們去追求、去獲得、去享樂,男朋友、女朋友還沒交耶!還沒結婚耶!事業還沒去闖、賺錢耶!哪有想到清清淨淨的?(中略) 

所以「因果」講:「你欠我這份情,你現在的慧根、你現在的善根、你現在的佛緣、你現在的出家,都是當年我給你種這個福田來的。」 

「因果」這樣講,聽了蠻有意思,蠻感人的,原來有這樣子的因緣,欠它一份情。他現在還它,幫它做功德,但是做功德好像是還它,其實也是「因果」用另外一種善巧方便,讓他跟所有的變色龍又結一份緣,來度這方面的眾生,做這方面的功德,所以也是它又再一種賜福,給予種福田的機會,也非常讓人深思。 

它也告訴另外一個主祈者Anita,它說:「妳要懺悔,做媽媽跟姊姊犧牲很多,妳造成的這個障礙也很多。妳只要這一世好好修,妳自然就會脫離這一些障礙,妳的佛緣很強,但妳是在障礙中才接觸佛緣。因為妳以前世就是修行的人,也出家,也在尼姑庵做過,也做過和尚,大部分都沒有離開佛廟寺。」 

「因果」現在是這個軀殼,當它又回到人身時,以前誰欠它、它欠誰,又會互相的影響,磁場氣場又會互相交流。它希望大家都能了,所以今天做的護摩等於在消除它自己的業緣,大家都了就不會牽纏,就不會再續緣,這是「因果」今天所講的。 

「因果」只是一個小動物,普通人都欠一份情就欠一份情,好像沒什麼嘛!但是蓮凱聽了就記到心裡,是因為五百年前的緣很深。他今天能夠走向這一條路,是幾百年前源起的頭。 

他不會稀罕人家做大生意,因為他賺過頭了;也不會稀罕人家住大房子,他住過頭了;因為他妻妾太多,天天睡不同的家。今天在大老婆家,明天在二老婆家,後天在三老婆家,大後天在四老婆家,他一共娶了十八個老婆,難怪他會痛苦。一個男人這麼有錢,娶了十八個,那真的是撞牆死好了!自找的嘛(上師笑)!生了五十七個兒女,太可怕了嘛!造了這麼多孽。十八個老婆帶五十七個兒女,一共七十五個,天天包圍著他要錢,一個人面對七十五個。那些老婆小孩,還有老婆的家人,幫忙叫、幫忙出主意、幫忙挖錢,他天天生活在那個環境裡,睡都不安樂,多痛苦!所以他已經很多世不食人間煙火,因為他吃過頭了、娶過個了、生過頭了,所以他不稀罕。 

這個因果故事讓我們好好參考,如果你有意追尋解脫的話,就以他為例,看看會不會遇到像「因果」這一種和尚出現,給你福田,把你煩惱的禍源、金錢物質,轉向有意義、值得投資的地方。

嗡嘛呢唄咪吽

參考資料:
http://mspearl.pixnet.net/blog/post/106801994-%E4%BA%94%E7%99%BE%E5%B9%B4%E5%89%8D%E7%9A%84%E5%9B%A0%E7%B7%A3.%E8%AE%8A%E8%89%B2%E9%BE%8D-%E3%80%90%E5%9B%A0%E6%9E%9C%E3%80%91%E7%9A%84%E6%95%85%E4%BA%8B~%E8%93%AE%E8%8A%B1

與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現象


本書的宗旨,一如書名,欲以殺生招禍、戒殺得福的現世實例,證明「因果報應確實存在」的真理。本來有書中那麼多實例做證,讀者諸君大可深信因果報應的真實性。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矛盾的現象,可能使不少人在閱讀本書後,對因果報應的道理仍舊半信半疑。例如:書中說放生戒殺有好報,偏偏見到有些戒殺吃素的人,現世中受病苦折磨,坎坷度日;書中說殺生食肉有惡報,偏偏見到有些富翁們,每天三餐山珍海味,卻不見報應臨頭,反而事業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甚至有些天天殺生的屠夫,卻是錢囊飽滿,身體肥壯,因果律似乎管不著他。

由於這些矛盾現象的確存在,而且為數不少,難怪使大家對因果的說法疑惑重重,無法深信。因此首先要在本篇,簡單討論這些矛盾現象的來龍去脈。至於整個因果律的原理,內容複雜,牽涉極廣,須看專書討論,方能盡其詳情。

以下先略述因果律的特性,然後根據這些特性,說明與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現象產生的原因。

第一章 因果律的特性

眾所周知,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制裁犯罪,一部厚厚的六法全書尚嫌不足。因果律要規範所有善惡行為的報應,當然也不會太簡單;因果律的特性,自然也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

以下僅就與矛盾現象有關的三個特性提出討論:(一)公平的特性;(二)因緣會合才產生果報的特性;(三)隱微的特性。為了說明的方便,將公平的特性再分為三點來討論。合起來共有五點,分別敘述如下:

因果通於三世

所謂「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現在世」指現在這一生。「過去世」包括的範圍,是由現在世的前一世起,逆推到無窮久遠的過去,這段時間都屬過去世。「未來世」包括的範圍,是由下一世起,順推到無窮遙遠的將來,這段時間都屬於未來世。

 所謂「因果通於三世」,意義二(一)從行善或作惡到產生果報,所須時間有快有慢。快的話,當生就得到果報;慢的話,可能過去世造的因,今生才受報,或今生造的因,未來世才受報;更慢的話,則由因到果,跨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經過百千萬劫,無窮久遠的時間才產生果報。(劫是佛經上計算時間的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經上說的劫,通常指的是大劫。一個大劫是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產生果報後,受報的期間也有短有長。短的話,只有幾日、幾月、幾年;長的話,從開始受報,到報盡為止,跨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經過千萬億劫,無窮久遠的時間。關於這一點,請參考下一段的說明。

參考資料:
http://book.bfnn.org/books/0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