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梵文:क्षेत्र Kṣ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是一個佛教術語。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佛菩薩為渡化有情眾生,以本願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稱淨土。
對於淨土的信仰,產生了淨土崇拜。
在漢傳佛教中,「淨土」一詞,常專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即是極樂世界。
淨土修持屬於大乘佛法,並非上座部(為避免可能的貶義,避用「小乘」之稱)的修持。以為修持淨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於未通達淨土修持法門的發心。大乘h修持者的發心,是為求無上佛境而利益眾生。修持淨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煩惱極多,不利於修持,所以發願往生淨土之中,以期精進修持直至成佛。淨土並非大乘修持之最終目的,而只是像個中途站一樣。在淨土中,修持者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學法,而且該土並無令修持者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所以更適合於修持。在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時,修持者還是會自願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眾生,或者變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眾生。修持淨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為動機而修證淨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並不持這樣的發心,則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這並非說淨土法門本身不是大乘法門,只能說個別修持者之發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
淨土又分為三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及應身佛淨土。
法身佛淨土
只有成就佛境時才能說是達到了;
報身佛淨土
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
應化身佛淨土
但應化身佛淨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眾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於其中的。我們平時所說的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衪的報身淨土或法身淨土。極樂淨土乃由彌陀的福慧及悲心所變化生出,所以我們一輩凡俗的眾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及彌勒的兜率淨土的本質,也是類似極樂淨土的,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並不限於已完全懺淨業障的大聖者才可以達到。三種淨土的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把三者混為一談,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條件了。
要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六道輪迴的出離心及對彌陀的信心。依傳說開示,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五力,即白籽力、熟習力、決定力、祈願力及斷絕力。懺淨罪障固然是修持者必須致力於進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對彌供養、塑造彌陀的聖像、持誦衪的名號或真言及念誦與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有關的經典都是在積集於其淨土的因。同時,對極樂淨土生起希求,發願往生彼土而得脫六道生死,及對阿彌陀如來的信心,這些都是往生於極樂淨土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6%B7%A8%E5%9C%9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