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福報大小的基本原理網上有很多帖子講積福經驗,其中大多數是從具體行持來談的,比如要多放生,放生功德感應如何大等等。這裡我想換一個角度來寫,主要是積福的大原則,因為原則比具體方法更重要。如果符合了這些原則,即使布施一粒米功德也很大,否則則是事倍功半。要明白積福的大原則,首先要明白業力因果作用的大原則,即學會判斷什麼樣的因果比較大,什麼樣的比較小。這就好像要發財,首先要了解做什麼生意最賺錢,或者說怎樣做生意最賺錢。這裡我主要是依據《菩提道次第》的業果教授,分類總結了一下。那麼,什麼樣的因果比較大呢?只要思考一下一件事情從頭到尾是怎樣完成的,就會發現它一定包含四大要素:行為發起人,行為對象,行為內容和行為方式。比如張居士看到一個盲人拉琴者很可憐,發起了大悲心,每天碰到都捐給他1元錢。那麼此例中的行為發起人就是張居士,行為對象是盲人拉琴者,行為內容是財布施,行為方式則包含發起悲心和每天堅持。下面我們一個個要素來看看:1)從行為發起人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行為發起人的持戒(包括忏悔)水平。《廣論》中雲:“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較於前進趣優勝。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相反,不持戒或者犯戒不忏悔,則“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如《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各位看官,講到這裡,又回到持戒忏悔上來了。所以為什麼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實在是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的基礎。不但如此,持戒還是個變壓器,同樣做一件善事,持戒好的人獲福N倍啊。(打個簡單的比喻,你每天積福做功德就像不斷往水杯注水,但是如果你不持戒等於水杯漏了一個洞,如果你漏的比注入的還多,你說你的轉變會有多大,建議大家上網搜索一個視頻俞淨意公遇灶神游記,道理很淺顯易懂,對大家幫助會很大)2)從行為對象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對象是否“福田”。 福田一般指三寶,師尊,父母等,比如通常講的“八福田”是佛、聖人、和尚(親教師) 、阿阇梨(軌范師)、僧、父、母、病人等稱之為八種福田。對這些人,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就能得大福或大罪。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一些居士開口閉口就敢罵一些有名氣的法師時,總是覺得恐怖。僧是福田啊,萬一他還是個菩薩,你就完蛋了。《四十二章經》雲:“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充分體現了不同層次對象的“能量級別”。但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一點,“八福田”中有病人一項,主要是因為一般來說病人是最為痛苦和需要幫助的,但我們不能死讀佛經,要抓住其實質內涵推而廣之,也就是說一切劇烈痛苦中的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不能過分拘泥於對象是否這八類“福田”,要知道發心才是一切的根本。大悲心,大恭敬本身就是最大的福田。有的居士為了快速培福以便40歲前成為千萬富翁,決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非重量級大活佛一概不供養,即使對近在咫尺的苦難也漠然置之,不聞不問。此種芝麻發心,能否在肥沃的福田裡種出大西瓜,還真是難說。3)從行為內容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由事情本身的性質。這個涉及的方面很多,我只是舉一些例子,其他的大家自己看佛經總結吧。比如,同樣是布施有情,正法布施就比財物布施功德更大。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身語七支的惡業程度,從排序上,是前前重於後後(即殺生重於偷盜等。。。),意之三業則是後重於前(即愚癡重於貪嗔)。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愚癡比貪嗔的惡業要重。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愚癡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所謂“寧可破戒,不能破見”。哪怕因管不住自己起了貪嗔造了業,只要認識到自己錯了還可以忏悔,還有救,但如果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覺得自己錯了,繼續飛奔在通往地獄的路上,那就沒辦法了。我看到不少殺生為業的人,人很純樸厚道,但因為愚癡,日復一日地做著嚴重的殺業而不自知,想起來都替他們難過。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說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因為法布施是救愚癡的啊。4)從行為方式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意樂發心和堅持程度(串習)。住於菩提心或悲心中所行善業,哪怕只有短暫的一瞬間,或所做之事微不足道,也會獲得很大的福報。前面講菩提心時已講了很多,就不多談了。空性的力量也很大,如《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當然反過來講惡的心破壞力也很大,如《入行論》雲:‘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這是嗔心的破壞力,是反面教材。串習就是反復經常做。一件小善,只要長期不斷串習,就可以積成大善,而且我個人的理解,這個過程可能還有一定的累加放大效應,用個數學式表達一下:比如假定其他條件一樣的前提下,偶爾做一次某善事得到的功德為X,而每天堅持做這個善事,連續1000天得到的總善業為Y>1000*X。當然反過來說,一件再小的惡業,只要不斷串習,也會日積月累而成為大惡。據我的觀察,很多同修抱怨自己努力求福多年卻毫無改善,多半是在這幾個大原則上出了問題,不是發心不具就是不肯持戒,要麼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串習的力量(惡業倒是串習得很精進哦,簡直每日不斷,呵呵)。嗎?如修布施供養。可是又沒錢,咋辦呢?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活學活用,制定了一個修福計劃:1)努力提高持戒忏悔水平(從行為發起人自身下手),當時尤其注重戒除淫和盜,一個是最損陰德的,一個是最損財富的。2)盡量拿出一些錢物來供養上師或法師(從行為對象下手),上師是能找到的最大福田了。3)經常進行法布施,法供養和隨喜(從行為內容下手),而且這些都不用花錢啊。4)發願每天至少布施一樣東西,即使再小的東西,再困難,也要每天堅持,而且要盡量以慈悲心布施(從行為方式下手,串習力加發心啊!)省錢絕招:喂螞蟻!比如早餐買一個面包,吃掉一部分,留一點念經加持後,搓成面包渣給螞蟻施食。《點擊進去直接閱讀:布施螞蟻和魚的果報不可思議------功德和方法!(非常實用,大力推薦!)》要點是:首先要觀想它們是自己的父母,發起解救它們出苦海的慈悲心,然後念經加持回向,這樣讓它們和法結緣,不但暫時得到飲食飽足而且以後有機會修行解脫得到究竟安樂。搓成碎面包渣是便於它們搬運和食用,直接撒在洞口上是讓它們不需要走遠路,守在家門口就可以“喜從天降”。這樣將來施食者的果報也大概會是毫不費力的得到財富吧。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cf971510101bmo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